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國個人信用報告:你有經濟身份證嗎?

http://www.CRNTT.com   2009-04-02 09:38:40  


 
  上海資信是上海人的信用“大掌櫃”,央行個人征信系統是真正的全國“信管家”,除此之外,深圳、北京、青島、天津、江蘇、湖南、浙江等省市也由政府出面,建立專門的信用機構,出台各種法規政策,打造著本地或類似“長三角”跨區的“信管家”。由於受到個人征信的立法缺失和市場條件的制約,加之個人信息采集的高敏感性,中國的個人征信部門或機構大多帶有政府背景。

  其次,類似中國家政協會等一些行業協會、支付寶等一些商業公司、中國信網等商業網站也在利用著自己的平台構建信用評價體系,但都無法逃脫行業割據、市場規模較小的尷尬。

  甚至於,有些企業寧可自己通過一些私人偵探調查公司來調查個人信用,也不願采用銀行等機構的征信系統,理由是其信息不及時、不准確、不暢通、不可信。

   學習上海好榜樣

  央行借助其先天優勢成為中國最大的個人“信管家”,其積極的社會意義在於能够在全國層面構建一個社會征信系統,但它也難免遭遇業界涉嫌壟斷的質疑,另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是,央行一時半會也很難擺平公安、法院、人事、工商、稅務、統計、勞動保障、教育等政府部門,以及水電煤氣公用事業單位、通信、保險等非政府機構。

  面對如此龐雜的個人征信系統,加快征信立法,另行設立國家征信局來統領諸侯或是最好的解決方案。

  一個目前可資借鑒的樣本是上海,上海資信與央行個人征信系統最大的不同是,它不純粹是政府機構,已經成為獨立於銀行業的第三方機構,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市場化運作和跨部門聯網。

  上海資信是全國唯一的個人征信建設試點的產物,上海資信的一個靈活手段是,通過理事會機制,與包括16家商業銀行、上海移動、中國聯通上海分公司等在內的18家單位建立了業務合作關系。信息收集的範圍遠遠超出了信貸的範圍,涵蓋工商、稅務、海關以及水、電、煤、衛等日常交費記錄的收集,全面監控個人信用信息,成為上海人真正的個人信用“大掌櫃”。

  據其公布的統計數據,截至2007年8月底,上海資信個人信用聯合征信系統已擁有超過879萬人的信用信息,包括個人基本身份信息、商業銀行各類消費信貸申請與還款記錄、可透支信用卡的申請、透支和還款記錄、移動通信協議用戶的繳費記錄、公用事業費的繳費記錄、上海市高院經濟糾紛判決記錄以及執業注册會計師和保險營銷代理人的執業操守記錄。

  此外,該系統還聯通了上海所有中、外資銀行640多個信用報告查詢網點,日均提供信用報告查詢10000筆,累計提供信用報告735萬份。覆蓋上海60萬家企業的信用信息,包括企業注册信息、年檢等級、產品達標信息、稅務等級信息、國有資產績效考評信息、進出口報關記錄、信貸融資記錄和行業統計分析信息等。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上海已經遠遠超越央行的信貸信用征信範疇。

  但一個頗有意味的現象是,央行在2004年宣布全國首批開通個人信用信息聯網的7座城市中,并無上海,有業界人士分析:“這是上海最苦惱的地方,也是利益最衝突的地方。上海花了多年時間和巨資建設的征信體系不可能無償與央行聯網共享。”此外,上海與央行征信模式的差異也讓兩者難以默契對接。

   如何提升你的個人信用?

  一個國家、企業和個人的信用并非一日“創建”,靠的是經年的口碑與經營。

  商人靠操持生意打造個人信用,公司人靠職場打拼累積個人信用,律師、會計師、醫生靠職業操守鍛造個人信用,學生靠學習與實習累積個人信用,家庭主婦靠刷卡消費累積個人信用……個人信用最終的表現形式,一是消費信用,即以賒賬方式向商業企業購買商品,包括金融機構向個人提供消費信貸,個人消費信用的對象主要是耐用消費品,如房屋、汽車、家具、電器等,甚至包括教育、醫療及各種勞務。二是經營信用,個人經營信用是企業信用的人格化和具體化,是企業信用關系在經營者個人身上的集中反映。

  在全民信用時代,一組從個人到企業到國家的信用不等式將是:負翁信用>富翁信用,女人信用>男人信用,農民信用>公務員信用,企業信用>個人信用,國企信用>民企信用,國家信用>企業信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