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鄭永年:中國的開放及其難點

http://www.CRNTT.com   2010-01-05 10:00:25  


 
  在體制外先進行改革,產生新的利益,從而對體制內的利益產生壓力,得以進行體制內的改革。在經濟領域內,如果沒有發展出非國有部門的經濟,很難想象體制內的改革會發生。明顯的例子就是國有企業改革。國有企業的大改革發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之後。之所以能夠發生,一是因為來自非國有部門的壓力,二是因為非國有經濟的發展為國有部門的改革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在政治方面也是如此。非國有部門的發展很快就出現了大量民營企業家,出現了私有產權。同時經濟發展也為中國造就了各種類型的中產階級或者中間收入階層。就是說,中國的社會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這樣的情況,政治過程就必須包容這些新興社會階層,必須保護這些新興階層的財產。這就導致了政治改革,即通過修改憲法和通過《物權法》來保護包括私有財產在內的各類財產,同時容許民營企業家加入執政黨,影響政府的政策。在很多方面看,中國出現了向開放的一黨制發展的趨勢。

當今中國改革的阻礙

  那麼,為什麼今天的中國的改革變得那麼困難了呢?已故美國經濟學家奧爾森(Mancur Olson)根據對西方發達歷史的觀察,發展出一個理論認為,一個社會如果穩定久了,就會產生很多分利集團,也就是既得利益集團,他們的辦法就是從現存體制中取得最大的自我利益,反對和阻礙進一步的改革。奧爾森認為,這樣的既得利益集團很難克服,往往通過革命和激進的方式才能得到解決。中國目前也面臨著奧爾森教授所說的情況。在前面三十年的改革過程中,國家的經濟和政治過程向社會開放,開放的結果是產生了很多新的利益。這些新利益在克服改革的阻力、推進改革過程中發揮了關鍵的作用。但是,現在這些新利益本身已經成為龐大的既得利益,反而成為進一步改革的阻力了。

  在經濟層面,應當說現在的改革局面要比上世紀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好得多。改革需要成本,現在中央政府已經積聚了相當大的財力,有能力來進行改革。但為什麼就是改革不動?例如社會改革(包括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教育、環保、勞動保障等等),在很多年裡,社會改革一直被視為是改革的重點,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領導人也都強調改革的重要性並立志改革。然而,改革進展並不理想。社會改革需要很大的財力。中國面臨的問題不是缺錢,而是錢用不到社會改革上去。為什麼?一句話,既得利益主導改革,他們不想把錢用到有利於社會大多數,尤其是弱勢群體的社會政策上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