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鄭永年:中國的開放及其難點

http://www.CRNTT.com   2010-01-05 10:00:25  


 

  再如經濟結構改革。誰都知道中國的內部經濟結構失衡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包括出口和內部消費之間、生產型投資和社會性投資之間、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之間、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之間、城鄉之間、過度消費群和消費不足群之間等等。如果不解決這些不平衡,中國經濟發展的可持續就會成為大問題,而且也使得中國在國際經濟環境中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為什麼改不動?也是一句話,既得利益不想改。本來這次世界性金融危機給與中國一個機會來克服既得利益,從而使得中國的改革得到一個新機會。但是,既得利益有效地利用了這次危機的機會來鞏固他們本身的利益。很顯然,政府推出的人民幣4萬億元(約8216億新元)拯救方案,大部分流向了大型的國有企業和生產型投資。既得利益獲得了一次機會,但改革則失去了一次機會。

中國經濟和政治的“馬太效應”

  政治上也是如此。中國儼然已經成了商人和官僚治國。放眼望去,官僚和商人占據了各級政協和人大的位置,很難找到幾個來自社會大多數的代表,無論是工人,農民還是農民工。儘管高層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多年來強調弱勢群體的政治重要性,但弱勢群體在政治上的代表性還是極其微弱。非政府組織的發展方面也是這樣。這些年來,中國的非政府組織得到了高速的發展,但發展極其不平衡。工商界本來就是權勢階層,當他們組織起來之後,越來越強大。另一方面,工人組織仍處於弱化狀態,農民組織還是被禁止。

  就是說,無論從經濟還是政治層面看,中國似乎已經形成了“馬太效應”,即富者越來越富,窮者越來越窮;強者越來越強,弱者越來越弱。或者說,整個社會處於嚴重的失衡狀態。從經驗層面看,無論何種類型的國家,這種社會結構具有高度的不穩定性。

  不開放,內部改革就會走向死胡同。那麼,如何再次造就內部改革的開放性?改革的策略是關鍵。現在面臨的現實是:強人政治時代已經消逝。在強人政治時代,領導人一方面能夠克服既得利益,另一方面也有有效的策略組織新的利益。但現在則不然。各級領導往往和現存既得利益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在不能節制既得利益的情況下,國家的改革就會受到太多的制約。正因為如此,已經有人發出了聲音:要高層領導集體和既得利益集團作切割。

  要推動進一步的改革,邏輯只有一個,就是向社會再開放。只有一個開放社會才能克服既得利益的阻力。一個持續開放的社會才會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如果不開放,奧爾森教授所說的革命和激進方式就會變得不可避免,而這對既得利益還是非既得利益來說,都不是最優選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