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亞細安自由貿易區與雙方關係的未來

http://www.CRNTT.com   2010-01-15 09:03:44  


 
自由貿易體制需要領導者 

  一旦涉及到利益分配問題,自由貿易就變成了政治問題。從這個角度來看,自由貿易既是經濟事業,更是政治事業。歷史地說,自由貿易從來不是經濟學家所說的“比較優勢”的自然演進。很多研究者早已經指出,自由貿易的推進需要強大的政治力,尤其是需要領導者。可以把自由貿易看成是公共利益(public goods),誰都可以從中獲益,但誰都想搭便車。因此,自由貿易體系中的領導者,要扮演一個比其他國家更重要的角色,提供各種支持力量,來確定自由貿易體制和維持這個體制。 

  在19世紀,英國在推動全球自由貿易,建立自由貿易體制方面扮演了關鍵的角色,而20世紀則是美國的功勞。英國在自由貿易上推行的是單邊開放主義,即英國單方面向其他國家開放。這一政策儘管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但有效有力地推進了當時的全球自由貿易。在20世紀,美國比較自私,實行的是“對等政策”,即只有當對方向美國開放市場的時候,美國才向該國開放市場。同時,美國還備有一系列限制自由貿易的法律和法規,來單方面地懲罰被美國認為進行不公平貿易的國家。歷史地看,英國的政策比美國要有效得多。 

  歷史經驗告訴人們,正是因為自由貿易體制需要一個領導者,領導者的品質也對自由貿易體制的性質產生重要影響。 

  從很多方面來說,中國現在實行的政策非常類似於英國的政策。中國儘管本身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其數十年的開放政策,已經使得中國成為發展中國家裡最為開放的經濟體,在一些領域開放度不比發達國家低。實際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最大貿易國。這就很容易理解中國在積極維護自由貿易體制上的立場;就是說,維持自由貿易既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也符合體系內其他國家的利益。 

  中國在推進和東盟的自由貿易方面可以說從一開始就扮演了一個領導角色。自貿區構想於2000年在新加坡舉行的東盟與中日韓(10+3)會議上,由中國和新加坡提出。當時的中國總理朱熔基是自貿區設想的創始者。2001年11月在文萊舉行的東盟與中日韓三國政府首腦會議上,東盟與中國一致同意在10年內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2002年11月在柬埔寨金邊簽署了《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即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協定。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協定中的一些方面,中國向東盟的一些較不發達的國家實行單方面的開放政策。人們也不難發現,這個協定的利益從總體上看,是向東盟國家傾斜的。 

東亞經濟區域的開放性 

  在東亞經濟區域中,和中國的領導作用相關的另一個方面就是東亞經濟區域的開放性。無論是北美區域還是歐洲區域,實行的都是排他性的經濟區域主義。這些區域內部實行開放和整合,但對外就是重商主義。東亞區域主義則不然,它是包容的開放性。促成這種開放性的主要因素有兩,一是東盟這個多邊平台的開放性,二是中國本身的開放政策。從長遠來說,開放性的東亞經濟區域模式,要比北美模式和歐洲模式更有效。封閉的區域模式只能達成區域內部資源的有效配置,而開放性的區域模式會導致全球資源在本區域的有效配置。現實地看,儘管東亞經濟區域的制度化或者正式化程度,還沒有北美區域和歐洲區域高,但實際的經濟整合(貿易和投資)度並不比它們低多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