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伊戰十年:中國還是最大贏家嗎?

http://www.CRNTT.com   2013-04-07 11:53:28  


 
  在他列舉的事實中,卡普蘭稱2008年中石油以35億美元的價格贏得了艾哈代布油田(Al-Ahdab)的開採權,成為了第一個和伊拉克合作的外國油公司……

  卡普蘭對複雜的油氣開採合同缺乏必要了解。中石油並沒有獲得所謂的開採權,只是獲得了服務權。前者一般指的是產品分成合同,而後者是油氣服務合同。這樣的錯誤發生在如此權威的財經媒體上,實在讓人汗顔。

  卡普蘭犯的只是常識性錯誤。中國學者對美國為何發動戰爭,以及伊拉克戰後油氣產業走向時,卻往往糾纏在自己釋放的濃厚的意識形態迷霧之中,從而迷失了自己。

  在國內眾多的分析材料中,“控制中東石油命脈”始終是美國人的目的。但中國在伊拉克油氣行業中的活躍表現,讓這種謊言不攻自破。事實上,早在戰爭結束之初,中國學者們普遍預言,“此後伊拉克的油氣資源將會被西方支持的各大國際石油公司以產品分成合同的方式所瓜分”。為了證明這種結論,種種帶有陰謀論色彩的論據被擺了出來。

  其中最為離奇的“陰謀”是,美國著名油氣服務商——哈利伯頓公司下屬的KBR公司——獲得數十億美元的石油合同,原因在於哈利伯頓聘請了美國前副總統切尼出任公司總裁。

  但事實上,根據英國《金融時報》的記者調查,這家前子公司獲得的合同並沒有涉及到伊拉克的石油,它是一份由美國出資的、與軍事有關的美國聯邦合同。公開數據顯示,美國承擔了伊拉克的絕大部分軍事和重建成本,在私人安保、物流及重建承包商上支出至少1380億美元,提供從外交人員保安、發電廠到手紙等商品和服務。

  不知面對這一事實,當初以此為據的中國學者是否會感到臉紅?

  事實還不僅限於此。即便面對“西方”的壓力,以產品分成合同為代表的油氣合作始終沒有被伊拉克當局接受,除庫爾德地方政府曾開出誘人的油氣產品分成合同外(但隨後被伊拉克石油部所制止),目前所有合作都是服務合同。

  在這種合同模式下,外來石油公司在某種意義上成為資源國的“打工仔”。它們投資建設和開發油田,從每桶石油中獲得固定的收益,通常在5美元以下,甚至不及每桶油價的零頭,很難能指望依靠高油價來牟取暴利。以中石油在伊拉克的項目為例,高達數百億的投資的回報率只有10%左右。

  目前伊拉克當局拿出的所有區塊,都是以公開招標的形式來尋找最佳合作者。石油公司的政治背景顯然沒有實際價碼更具誘惑力。在透明和公開的國際招標環境下,中石油在伊拉克的活躍粉碎了中國學者的預言。

  面對誰是最大贏家的討論,如果筆者必須表態,我會把這一票投給市場。一個開放而且透明的市場讓中國得到了公平參與國際競爭的機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