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經訪談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釣魚島:考驗馬英九 兩岸須有合作默契

http://www.CRNTT.com   2010-08-23 00:18:09  


釣魚島雖小,涉及中國主權事大。
 
  第三,馬英九的釣魚島政策在強硬的同時也有所保留。

  馬英九站在“中華民國總統”的地位上,其政策保持了執政者慣有的謹慎,所謂的強硬是有所保留的。當前階段,馬英九政治日程表的優先次序是大家共知的,但這不是表明非最優先議題的解決可以不考慮內部政治壓力,或者不考慮與其他議題的協調。具體到釣魚島問題上,他的決策必然會權衡內部反應,更不能不考慮台日關係的未來發展。撞船事件發生後,台灣“外交部”“日本事務會”在處理的手法上顯得軟弱,未能充分堅持主權立場,結果受到藍綠“立委”的強烈批評,而在輿論一片譁然之中,行政當局又遲遲沒有表態,直到事發三天后才發表“總統府”的四點聲明。措辭上雖然足夠嚴厲,但因反應遲緩,還是引發了島內民間輿論和“立法院”的不滿。原本各方還期待馬英九作為曾經的“保釣人士”能夠多多維護台灣漁民權益,但在複雜的台、日、大陸的三邊關係中,馬英九決策謹慎遲緩,顧慮甚多,其矛盾心態清晰可見,既想履行“中華民國總統”守土維權之責,又害怕被扣上“親大陸、反日”的帽子而失去部分民意支持,因此只能在具體應對上努力做到各方都討好。

  第四,台日關係對於馬英九依然至關重要。

  馬英九儘管在決策優先順序上更重視兩岸關係,但是鑒於台日關係的戰略價值,即台日實質關係的前進與倒退關係著台灣重大的安全利益,因此馬英九當局在具體的事件處理中也採取了一些以避免衝突升級為理由的息事寧人的做法。比如,馬英九表示主權和漁權問題應和平冷靜協商,要避免影響台日關係,要求台灣船隻暫時不要進入釣魚島十二海浬區域等,這種理性姿態符合以談判解決衝突的國際潮流,但並不能令保釣人士滿意。2008年12月,國民黨主席吳伯雄訪問日本,吳在日本表示“釣魚島屬於我們,但我們希望擱置主權議題,聯合開發漁業。”這多多少少帶有修復台日關係的意味,儘管吳的訪日是在撞船事件後半年,但很明顯仍是一種平衡策略,馬英九當局希望改善與日本關係,消除日本對馬英九採取親大陸政策的顧慮。因此,當2009年9月再次發生日本扣留台灣漁船事件時,馬英九當局沒有採取強硬立場,只是提出雙方要重回談判桌,要有理性等,反應強度遠不如2008年。

  當然,馬英九2009年的“軟弱”反應招致了島內的不滿,台灣一些媒體認為,“外交”談判永遠是軟硬兼施,從來只有台灣讓步,日本強硬扣船,等於是默許日本擴大海域主權。(註5)立場強硬的保釣派認為,馬英九所主張的法制精神在激烈的利益對抗面前,有可能被日本歪曲成台灣當局承認自己對釣魚島主張依據極為薄弱而不得不自制、撤退的證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