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等待中國版“哈佛”

http://www.CRNTT.com   2015-01-12 13:59:48  


 
資金難題

  辦學性質的公益性與巨大的資金投入之間的矛盾,一直是合作辦學難以逾越的一大難題。

  2003年出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總則規定,中外合作辦學屬於公益性事業,是中國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

  而在教育部審核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中,除了“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卓越國際學院”等少數幾所學院外,絕大部分中外辦學者不要求取得合理回報。即使長江商學院,亦注明不要求取得合理回報。實際上,從創業一開始,吳清輝校長就面臨著籌措資金的困難。

  “香港浸會大學從繼續教育學院拿出1.5億港元。用了一兩千萬建校舍,另外3000萬用作前期操作,之後浸會大學就沒有再投入了。做得很辛苦,我們是純英語教學,絕大部分的老師都要海外聘回來,薪水相對高一點。”吳清輝校長介紹。

  直到2014年,UIC終於等到轉機。珠海市跟其簽合作協議,無償撥300畝地建校。另外,UIC被納了珠海市高等教育機制內,市政府每年從財政中劃撥500萬元,直接補貼給教職工。此刻吳清輝感覺輕鬆了一點。

  “資金問題我們一直在解決。現在UIC在校學生規模達4900人。像我們這種強調師生關愛的成人教育、博雅教育,一般不超過4000人,6000人是極限了。”

  吳清輝說,一方面,希望地方政府和合作方共同來解決財政的問題;另一方面,寄希望通過讓絕大部分老師認同他的教育理念,共同奉獻。

  吳清輝面臨的財政困境,並非校校合作的中外辦學機構獨有。

  溫州肯恩大學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一直參與籌辦和創建的副校長錢強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中外雙方協議的簽署都比較謹慎,手續很繁瑣,尤其在法律層面上的對接很複雜。“投入很大,包括師資的投入、學校基礎建設的投入,目前來說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

  昆山杜克大學劉經南校長也有同樣的看法,昆山杜克大學想走美國那種精英型的私立大學辦學模式,學生收費遠遠低於培養成本,光是學生宿舍人均就達52平方米,他們估算了一下,學生自己承擔的費用,占成本的1/4到1/3左右。“目前運行經費靠昆山市政府補貼一半,杜克大學補貼一半。”

  “國外的校友是有一個與資本主義的同步發展過程。西方現在比較成熟,企業贊助學校可以免稅。相當於一個企業,與其給政府收稅,還不如捐贈給學校,還落一個好名聲。中國沒有這樣一個機制和文化,需要一個漫長的培育過程。”重慶大學新聞學院院長、教授、博導董天策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中外合作辦大學要實現良性循環,大學初始定位便應該是一流學校,始終以學術為唯一標準。如此,自然會有成功的企業家、慈善機構或者學術機構捐款支持它的發展。”香港國際教育發展協會會長楊永明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如果中外合作辦大學沒有財政投入,又沒有其他資金來源,實際上就會逼迫學校走上規模擴張的道路。不擴招就沒錢,就只有關門。這就跟它博雅和精英教育的理念相違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