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等待中國版“哈佛”

http://www.CRNTT.com   2015-01-12 13:59:48  


 
信號與掣肘

  “目前國內優質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數量,遠遠無法滿足國內的需求,這是一個基本判斷。”廣東省教育廳相關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其巨大的缺口,這可以從每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正呈現出高增長態勢,2012年達41萬人。以及香港中文大學(深圳)(2014年)4月獲批、8月即招300餘名新生可見一斑。”

  2013年年底,教育部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工作的意見》強調,今後對申請新建獨立法人、獨立設置的本科及以上層次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要“嚴格限制、要求高水平”,採取“高標準、嚴要求”的審批措施,此外對申請設立的獨立法人中外合作大學的外方高校必須是世界名校。

  2014年10月2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釋放出“擴大中外合作辦學”的重大信號。然而幾乎同一時間,教育部在中外合作辦學監管信息平台上,對停止辦學的252個本科以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進行了公示。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十年以來,各種形式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和機構發展勢頭甚猛,達到2000餘個,甚至很多二、三本院校或地方院校都熱衷於中外合作辦學。

  但在這些辦學機構和項目中,列入國家第一、第二批次,並以獨立學校代碼單獨招生的機構只有四所,分別是寧波諾丁漢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上海紐約大學以及北師大-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

  “在中外合作辦學的頂層設計上,還有諸多問題,導致大資本不敢進入,而小資本亂入賺錢就走。這導致了中外合作辦學的亂象頻出。”廣東省教育廳相關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第五屆全國中外合作辦學年會上通過了《深圳共識》。與會者認為,未來中外合作辦學應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強化依法管理。

  按照教育部政策設計的初衷,國家開展中外合作辦學的核心是引進優質教育資源,進而發揮“鮎魚效應”,推動中國高等教育改革,實現高等教育國際化。

  實際上,教學模式陳舊,與實際脫節,“行政化”色彩濃厚等中國高等教育等積弊,早已被不斷抨擊;另外一方面,中國高等教育供給嚴重不足。

  “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要達到40%。經過測算,高校保持現有招生規模,到2020年毛入學率也將上升到36%。剩餘的4%主要用於高等教育結構調整,擴大高職招生規模以及用於中外合作辦學招生。”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理論研究基地、廈門大學中外合作辦學研究中心主任林金輝最近在一次會上表示。

  “要在中國辦得好一所大學,首先要接地氣,根據中國的實際辦學。其次,教育者必須實實在在想做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能不能辦得好,有待觀察。很大程度還是看辦的人怎麼辦。光是國外一個品牌,我覺得不行。”吳清輝表示。

  東北財經大學薩裡國際學院院長趙彥志坦言,當下非法人設置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在質量保障上存在問題,包括引進優質教育資源不足,以及非法人設置辦學機構受中國大學的影響等。

  “此外,從調研的情況看,現在非法人設置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國外師資力量,在國內常駐的很少,大多數老師跨國飛來飛去。真正能在國內常駐的,能夠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體驗的教師不多,集中授課和網絡授課是主要採取的形式。”在趙彥志看來,“師資隊伍的建設是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下一步工作的要點。”

  作者:時代周報記者 董萍 發自廣州、珠海  2015-01-08 10:57:00 來源: 時代周報(廣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