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論壇
2007年5月號,總第113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建設和諧週邊的內涵與意義

  中國過去提出,建立地區的和諧,中國參與的過程本身,就是一方面學習,同時另一方面更多地主動地發揮我們的作用。這是兩個概念,但是現在我們已經到了第二個階段,就是中國以甚麼方式介入到地區。

  中國的對外開放和地區發展正在改變以前的地區結構

  這個地區過去的發展是“雁型模式”,像日本這樣的國家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還有四小龍,還有東盟的一些比較落後的國家,這些國家形成了一個非常有序的產業聯動;加上美國、歐洲的相關保護,秩序是很明顯的。

  而當中國加入進來以後,又逐漸沒有冷戰的氛圍了,還發生了金融危機。由於日本過去十幾年表現不良,發展比較緩慢,而中國發展比較迅速,使得東亞、東南亞地區的整個基本結構發生了變化。我覺得這個變化過程本身,就是對地區的一種挑戰,使地區的戰略、安全、政治、經濟,在心理上表現得非常不確定,就是你中國到底會起甚麼作用,這個我認為對中國構建和諧世界,是一種非常大的挑戰。

  在這個地區發生重大變化的時候,中國現在以一個地區內大國的身份,中國能夠提供一個甚麼樣的模式?

  對於這種結構性的地區安排,中國將促成甚麼樣的模式,現在還沒有看到。中國的市場可能有潛在的能力,來對地區發展做出貢獻。但是現在中國的市場不夠規範,要成為歐美那樣穩定的市場,像日本那樣的比較成熟的市場,現在可能也還沒有到那個程度。
    
  地區認同極為重要

  再有就是中國在這個地區的認同面所起的作用。這個地區的發展,過去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地區認同發展得一直比較緩慢。又由於不同的社會制度、不同的文化,地區認同的難度非常大。

  東南亞一般是國家在加入地區之後,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地區利益。中國對外開放之後,逐漸參與到這個進程當中,營建了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區的地區合作機制,引發了日本、印度、澳大利亞等國和東盟發展類似的關係,還有東亞峰會。所有國家,都在不同範圍面尋求自己所能接受的地區認同。就是說,在加入中國這個因素之後,這個地區認同是個甚麼樣子,東亞是一個甚麼概念?區外國家的加入,我們傳統概念上的東亞已經被撕裂了。我們這個東亞是包括印度還包括南太?這個方面還存在著很多問題。

  就是說,地區認同是非常重要的。你要一個和諧的地區,首先要有一個地區的概念,要認知這個地區的利益。就是你是誰?我們在哪?

  中日印都有領導者潛質但是都沒有成型

  還必須說的是地區領導權的問題。因為地區的合作發展,還沒有最後定型。像制度性的安排、核心國家,現在都沒有形成。就是說,在這個過程面,誰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誰的地區合作主張能夠被更多的成員接受,而你自己的利益又不受損害,這是大家都在探討的一個最重要的話題。

  在這個問題上,我覺得中國、日本,某種程度上還包括印度,都有這種潛質,但是前提都是要尊重東盟。
      
  秦治來:中國的快速變化需要進一步解釋需要更加注重務實層面
  
  中國發展迅速帶來的一個問題是,不僅是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認識遠遠落後於實際,就是中國民眾的理解有時也略顯吃力。

  冷戰期間,西方國家非常清楚中國對外戰略的實際意圖,即中國是西方秩序的一個挑戰者。中國第一代領導人認為,已有的世界秩序、國際體制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中國要努力實現國際秩序的“破舊立新”。

  冷戰結束之後,中國對外戰略作出了重大調整,不再以意識形態來劃定國家間關係。隨著世界政治多極化進程的發展,中國領導人堅持“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外交方針,積極奉行“不當頭、不摃旗、不結盟”的外交政策,著實讓西方摸不清中國對外戰略的實質。中國過去反覆強調,反對霸權主義,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爭。而現在面臨美國的新式霸權單邊主義的時候,中國的外交表態不再像以前那樣愛憎分明,顯得更加理性(當然,這也是西方國家看不懂中國外交的原因之一)。

  客觀地說,中國在一個開放的年代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我們對於這種變化的解釋並沒有跟上形勢發展的需要。即使中國民眾理解起來也有些困難,西方對我們的理解當然是更加困難了。

  我有一個明顯的感覺:中國外交理念的創新速度有點過快。二○○三年前後,中國外交圍繞“和平崛起”作出了許多有益工作,而且相關的課題研究紛至沓來。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和平崛起”的提法很快發生變化,並改成了“和平發展”。外交理念的上述快速變化,確實引起了人們認識上的一點不適應。

  再有,我們在描述中國的世界地位的實際變化的時候,相關解釋有時並沒有達到應有效果。其中的一個原因是,我們的解釋語言有時顯得太綜合、太抽象,而且很容易被形式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