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論壇
2005年10月號,總第94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日關係的變數與穩定之道

  晉林波:全方位對立乃中日建交以來僅見




  目前解決靖國神社的問題比較困難

  就當前影響中日關係的主要問題及其解決的可能性來說,目前國內提出的主要有歷史問題、台灣問題、釣魚島以及東海等領土問題,近年還有一個常任理事國的問題,再大一點是兩國國民感情對立的問題。所以說,中日關係現在是問題成堆--老問題沒有解決,新問題又不斷出現,有的是老問題以新的形式出現,所以形勢是比較黯淡一些。

  靖國神社問題是目前國內關注最多的問題。客觀地去觀察這個問題,我覺得目前要解決這個靖國神社問題的可能性比較小。我們現在要求日本的主要領導人:小泉、外相、官房長官,這三個人不能去,至少首相不能去。不是說首相今年不去就行了,而是必須作出承諾,今後也不能去,從而使這個問題暫時性地得到解決。

  為甚麼我個人對目前解決這個靖國神社問題比較悲觀呢?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小泉個人的性格及日本國內的政治形勢,使我們很難看到日本方面有解決這個問題的意願。另外一個就是要放大一點,如果在小泉明年九月份離任之前解決不了的話,是不是離任以後可以解決呢?

  我想在小泉離任之後也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緊接著的一個政權或者一個首相,可能自身主張不參拜靖國神社,可能一段時間在這個問題上不出問題。即使下一任首相承諾不參拜,等他任期結束之後怎麼辦?再後任是不是也不參拜呢?這是誰也保證不了的。

  日本對台灣問題的態度大轉變

  日本對台灣問題的介入越來越公開化,越來越直接,與日本過去的態度是完全不一樣的。當然從法律的角度講,日本可能可以說自己沒有變化。因為六十年代日本的同盟條約曾經有“遠東條款”,該條款實際上是把台灣包括在“遠東條款”之內。雖然當時有這個條款,但是一九七二年中日建交之後,日本政府事實上一直迴避,或者一直是用模糊的方式處理這個事情,說明當時對中國還是有顧慮的。

  但是從去年的“防衛大綱”開始,點到台海衝突的問題,點到中國的名。今年的二月十九號日本與美國的“二加二”會談進一步把台灣問題的和平解決,作為日美共同的戰略目標。這些舉動,與日本過去的姿態完全不一樣。比如幾年前日本的“周邊有事立法”,中國政府、中國學者多少人去問日本人,是不是包括台灣?但是他們一直不說,打死也不說,一直含含糊糊,只是說這不是一個地理概念。對照今天,這就是一個明顯的變化。

  雖然法律上過去也是那樣規定的,但是日本人過去為甚麼不講?就是說明對中國有顧慮、有考慮。但是現在他們覺得這個包袱卸了,我想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日本認為中日關係現在反正已經壞了,我也沒有必要掖著、藏著,於是公開對中國施壓。

  所以對台灣問題,今後大的方向,主要取決於中日政治關係能夠改善到甚麼程度;如果改善得比較好,或者是比較迅速,那麼日本在台灣問題上的態度會發生一些變化。甚麼變化呢,就是回歸比較曖昧的態度,不會再信誓旦旦地表明美國介入他就介入,可能會說到時候再考慮。這樣就會產生一定的餘地,起碼不會鼓勵島內台獨勢力。這種比較好的結果有沒有可能?我認為還是有的,關鍵取決於改善的程度。 

  領土領海問題要採取共同協商相互妥協的策略

  領土、領海問題,比如東海問題,看起來很難,因為領土主權都不會退讓。但是實際上這又很簡單,為甚麼呢?因為在解決領土、主權爭端的問題上,過去要追求單方面百分之百的勝利的話,祇能是通過戰爭--勝方強迫負方簽字,放棄對領土主權的主張,勝方完全取得領土主權。

  但是現在看來,如果兩方同時主張對同一地區的領土主權要求的話,一個是協商解決,一個是訴諸國際法院裁決。中國目前沒有訴諸國際法院的意向,祇有通過中日間的協商。而中日之間協商解決,從理論上講,就是相互之間互諒互讓,所以我們在理論上能夠期待的獲勝值是百分之五十,當然日本也是一樣。但是最後的結果,我們可能是百分之五十一或者百分之六十,但是沒有百分之百。

  所以,這個問題要說難解決,也難解決;要說好解決,也好解決。就是因為在思路上,要共贏、要照顧雙邊關係的話,可能還是要採取一個妥協的策略。

  國民感情對立已經涉及幾乎所有領域

  中日兩國國民感情對立的問題,我覺得是一個比較難解決的問題。過往,兩國國民感情對立的情況也有過,比如八十年代日本教科書問題出來以後,我們也在文字上打仗,國內也在八六年發生過遊行。而與現在不同的是,過去對對方的不滿,基本上是集中在一個問題上,但是現在幾乎出現在所有領域。比如剛才講到政治領域很壞,經濟領域的不滿還在發展。

  但是在我看來,還不是這樣,我認為如果政治關係好的話,經濟關係應該更好。根據我們去年的統計數據,中日經貿關係還在擴大,過去的努力正在開花、結果,負面的影響還沒有完全體現出來,還是處在過去積極作用的慣性之中。

  我想,政治關係對經濟關係的變化,可能還是會有很大的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兩國國民情緒上的對立已經幾乎涉及所有領域,包括文化上相互對立的情緒。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幾乎所有領域都充滿著敵對的觀念。

  政府也成為情緒化的角色

  過去中日兩國之間出現關係緊張的時候,政府相對都比較理智。但是現在,兩國政府也在民間情緒的對立中,扮演一個情緒化的角色。

  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是今年吵得很厲害、國內遊行示威之後,日本方面一直要求我們道歉和賠償。這個問題到現在還沒有得到完全的解決,我們一直拒絕道歉,認為錯在日方,中國憑甚麼道歉?但是日本說,不管根在誰那裡,你砸壞我的東西,損壞我的東西,就要陪禮道歉賠償,這是國際慣例。目前這個問題還在頂著。這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中日政府之間也開始在頂牛。

  從方方面面來看,目前兩國之間的對立,越來越難以處理,越來越難以駕馭,牽涉的面越來越廣,持續的時間又很長。而且,目前我們還看不到有一個有效的方法或者有效的渠道,甚至一個有效的方向去解決這個問題。

  未來如何處理中日關係、解決歷史問題?從長遠來看,錯在日方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在處理中日兩國關係中,把歷史問題放在一個甚麼樣的位置?是不是要持續將歷史問題作為中國對日外交的第一課題,也就是說,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別的都免談?還是說,我們將之作為一個重要問題,但不是第一重要的問題?如果這樣調整對日外交,會不會出現一些新的可能性?這些,對於中國的對日外交來說,也是一個新的考驗。

  當然,我們要作出這種調整,國內也有一些問題,因為國民對這個問題看得也比較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