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論壇
2005年11月號,總第95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世界核安全與中國的核戰略

  王寶付:當前防核擴散的五大難點




  核擴散有這麽幾個問題:武器擴散、材料擴散和技術擴散。對於武器擴散,現在國際上有很多機制。但是就技術擴散而言,從一般的規律來說,擴散是絕對的,控制是相對的。技術是知識,是不斷發展的,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想要長期壟斷,這可能嗎?技術肯定是要發展和擴散的。

  但是在現有的機制下,武器擴散、材料擴散,我們可以采取措施從防擴散到反擴散,但是技術擴散是一個大問題,是一個難點。

  第二個難點就是橫向的擴散和縱向的擴散問題。大家都非常關注橫向的擴散,防擴散的機制也主要是約束各國發展核武器,那麼縱向擴散怎麽辦?所謂縱向擴散就是質的擴散,研製、開發新的核武器。對這個問題,誰來約束?如果縱的方向沒有約束,怎麽讓橫向的國家服氣呢,讓整個國際社會感到平衡呢?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

  另外一個難點,就是在核軍備控制的問題上,包括核裁軍的問題上,公平、公正、全面,不能有例外。有例外,有些國家就不服氣;就沒有辦法來說服人,就很難達成共識。這個和反恐一樣,反恐搞雙重標準或者多重標準,合作也就很難向深度發展。核問題也與反恐一樣,多少年來也是困在這裏。

  還有一個難點是,國際社會對于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包括核武器與恐怖主義的結合的危險性問題。特別是九一一以後,對這種擴散的危險性更為擔心。按照一些反恐專家的看法,這種危險還在不斷上升。這是一個關係全局的安全問題。

  第五個難點是美國的防擴散的立場與政策。其他國家固然也很重要,但是美國的政策影響更大。許多國際規則的確立、落實和執行,都與美國有很大的關係;作為惟一的超級大國,冷戰結束之後,美國的地位更加特殊。美國單方面退出“反導條約”以後,在防擴散領域能夠約束美國的東西就更少了。

  九一一以後,美國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問題抓得很緊,但是對有些領域並不是采取相同的立場,比如太空武器化的問題。

  太空軍備控制的關鍵是甚麼?說到底是美國的問題,其他國家目前誰有能力把太空軍事化呀?關鍵是看美國怎麼做。

  王在邦:區域核競賽、核擴散增強




  在軍控和裁軍領域的困難,現在主要是來自美國。簡單而言,是我們通常講的,矛盾的發展取決于矛盾的主要方面。

  發展自己、限制別人的矛盾

  美國在冷戰後的國際戰略格局是有側重的,美國的言行、美國的政策,實際上引導著國際社會。我們可以這樣來看這個問題,不管是常規軍備還是核軍備,軍備的發展源于技術本身的發展和國際競爭的發展。科學技術應用到武器領域,歸根到底還是國際競爭的推動。

  國際競爭用另一個術語講就是“安全困境”。所謂“安全困境”,就是你威脅到我的安全了,我要想辦法來維護我的安全,我也要想辦法威脅威脅你。這樣,就造成一種螺旋式的上升。由于這種“安全困境”,那麽在軍備和裁軍領域就出現了“軍備發展與裁軍”的矛盾。大家都想發展自己的軍備,同時想限制對手。

  從六十年代開始,美英蘇開始搞“核不擴散”,後來有國際社會的“核裁軍”,冷戰結束以後也有核裁軍和防擴散方面的努力。為甚麼?那不就是限制別人的發展嗎?

  九十年代為甚麽搞“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說到底就是不讓中國發展。而中國簽署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之後,美國就不吭氣了,在核裁軍領域、軍控領域偃旗息鼓了。為甚麼?就是美國認爲限制中國的目的達到了。

  美國的重點轉向防擴散
  朝核問題的癥結在美國

  這些年來,美國的世界戰略、安全政策的重點已經發生變化了,由限制像中國這樣的大國,轉向了防擴散。?甚?要轉向防擴散?因?有了九一一。如果沒有九一一,美國防擴散的勁頭,可能還沒有這麼大。九一一使美國看到了,恐怖主義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結合,將對美國構成極爲嚴重的威脅。

  但是現在看,美國防擴散的努力,受到其本身政策的制約。美國本身的政策是“先發制人”,美國的核政策就是“不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美國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前幾年搞的TMD等,就是謀求絕對優勢,就是不想讓別人有任何反擊與反威懾的餘地。結果怎麼樣?就是導致了美國防擴散的努力一再受挫。

  比如伊朗和朝鮮問題,如果美國不是一直試圖改變這兩個國家的政權的話,防擴散的問題現在恐怕不至於這麼嚴重。美國既想在維護安全這個領域保持絕對優勢,又想不讓別人發展核武器,這本身就是一個悖論。

  在朝鮮半島問題上,美國既想對朝鮮維持一種高壓態勢,又想不讓朝鮮發展核武器,這就矛盾了。所以對六方會談來說,美國如果要想解決朝鮮核問題,首先要放棄敵視朝鮮的政策。但是美國在這一點上很難做到,美國到現在似乎還沒有這個思想準備。是不是想讓朝鮮半島徹底緩和下來?美國對此沒有思想準備,他們不知道這個政策選擇是否可能導致失誤。是容忍北朝鮮擴散核武器,還是徹底緩和朝鮮半島局勢,徹底緩和對美國意味著甚麽?在我看來,美國人還沒有想好。這就是朝鮮半島核問題迄今解決不了的一個根本癥結。

  兩極核對抗下降
  區域性核競賽、核擴散增強

  無論是軍備的發展、裁軍還是防擴散,這些東西歸根到底,恐怕還是受制于總的國際戰略格局,受制于國際競爭的總的態勢。就是說,總的態勢對這些問題還是有影響的。

  冷戰結束之後,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個變化照我看來,應該有兩點。一是兩個超級大國的核對抗下降了,世界好像一下子從迫在眉睫的核大戰邊緣解脫出來了。這個時候,全世界的核裁軍、對無核世界的期盼,一下子高漲起來了,仿佛世界總算擺脫了核大戰的夢魘了。正好趕上美國想限制中國這樣的國家提升核武器,當時反對核試驗的壓力,對中國來說大得不得了。但是當“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簽署之後,反核力量便大幅度弱化了。

  與兩個超級大國的核對抗下降相比,區域性的核競賽、核擴散反而發展了。印巴、朝鮮是再典型不過了。以色列到現在也沒有放棄,巴西也要發展。這是因爲,以往被兩極對抗掩蓋的區域性矛盾顯現了。

  核領域的複雜現象
  並未嚴重惡化國際安全形勢

  另外還有一個變化就是,核領域中擴散與防擴散的矛盾、擴散的發展和防擴散努力的加強,是不是反映了這麽一種現象。就是迫在眉睫的核恐怖減弱了,但是著眼長遠的綜合國力競爭反而增強了。因爲核武器畢竟是維護國家安全的最後的手段,所以大家都考慮從長遠看要不要發展核武的問題。像印度這些國家為甚麽要發展核武器,恐怕主要是出于綜合國力競爭的考慮,出于長遠國家戰略目標的考慮。

  儘管核軍備有所發展,防擴散努力遭受了挫折,核裁軍的勢頭減弱了,核安全形勢在某些方面惡化了,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就簡單地認爲這就是了不得的問題了。因為國家安全總的形勢趨于緩和,對抗總體上還是下降的,合作總体來看是發展的。

  因此可以說,核領域這種不太好的現象,並沒有嚴重惡化國際安全形勢。

  郭震遠:

  不管核武器的技術如何發展,如小型化等等,但是其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性質沒有變化,這是一切的基礎。無論當量縮小到幾千噸,仍然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印巴之所以一意孤行要發展核武器,就是因爲無論常規武器如何精確,也取代不了核武器。

  目前有核國家包括利用核能的國家,有十幾個,也有說二十幾個國家,他們是各有各的目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