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論壇
2005年11月號,總第95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世界核安全與中國的核戰略

  葉如安:美國為恢復核試驗做準備

  關于核武器的作用,多年來在美國時有爭論。一是核武器在國家安全戰略中的作用,一是在國際政治中的作用。

  美國前幾年出的國防報告稱,核武器在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中的地位下降了,“新三位一體”戰略,把常規力量加進去使核的因素淡化了;美國官方認爲,戰略核武器的削弱表明核武器的地位下降。但是美國很多核武器專家和軍控專家認?,小布什政府上台以後,核武器在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中的地位上升了。從大量官方文件中,人們必然會得出這個結論。

  再看遠一點,一九八七年美蘇達成中導協議,要裁減、要銷毀,也確實銷毀了所有這類導彈。其後不久,就談判削減戰略武器。當時美國總統里根和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達成一個共識:核戰爭不能打直也打不贏。當初,核戰爭的概念就是核國家之間、特別是美蘇之間,要防止常規戰爭升級為核戰爭,或局部核戰爭升級為全面核戰爭。

  美國現在的一些國家戰略文件提到要搞小當量核武器,搞實戰的東西,搞核鑽地彈,用來對付生化武器的目標,等等。聯係到一九九六年的全面核禁試條約,克林頓政府為甚麽率先簽約?因爲美國的核武器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均占很大優勢,全面禁試後,計算機模擬也好,臨界試驗也好,其它國家永遠趕不上美國。

  克林頓卸任前,共和黨在國會發難,拒不審批這個條約,說條約核查條款有漏洞,“無賴“國家還可以發展核武器。其實這是藉口。

  美國為甚麽要搞小當量核鑽地彈?為甚麽要準備核試驗、恢復核試驗的準備時間從三十六個月減少到十八個月?不就是要繼續改進現有的核武器、研製更先進威力更大的新核武器嗎?美國的政策思想變了,特別是9/11事件以後。針對“無賴”國家不需要那麽多核武器,針對恐怖主義更不用那麽多,美國要保留上萬件核武器,從長遠來講,是爲了遏制俄羅斯和中國,永保美國的一超地位。美國研製小型核武器主要是針對朝鮮、伊朗這樣的國家或襲擊恐怖組織。 

  葉如安:美祇考慮自身安全
      而不顧及其他國家的安全

  不管美國如何辯解,國際上,甚至包括美國國內很多專家學者,比較一致地認爲,核武器在美國國家安全中的地位上升了;美國可能使用核武器的核門檻降低了。種種跡象表明,美國正在朝著可能實戰使用核武器的方向發展。在核國家發生核戰爭的機會減少,並不等于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就會減少。

  當年在北約首腦會會議上,克林頓說過“核武器只作為最後的選擇。當時是針對核國家。但是現在美國準備用核武器打無核國家,也不一定是“最後“。只要美國認爲有必要,它就準備用。當然,美國也不能輕易下這個決斷。

  【姚雲竹插話:美國雖然沒有遭報復、遭打擊的顧慮,但是這會產生示範作用。對其他國家來說,也不能白挨打呀。現在搞一個核武器並不是太困難的事情,肯定會刺激很多國家都要搞。】

  每個國家都要確保自己的國家安全。美國的核政策是導致核武器擴散的主要因素。美國擁有強大的武力,又有先發制人的戰略,就讓一些國家感到很不安全。當別的手段不能保證自己安全的時候,怎麽辦?爲了確保自己的安全,有的國家就用研發核武器來遏制美國“先發制人”的軍事打擊或入侵。所以在一定意義上來,核擴散很大程度上是美國的核政策造成的。我認爲,冷戰後美國失去了帶頭進行核裁軍、更有效地防止核擴散的歷史機遇。

  郭震遠:下面我們集中談談中國的問題,上面談的是大的鋪墊。包括整個的形勢發展,特別是美國的核政策及其變化。下面我們圍繞中國的核政策,或者說咱們國家的核態勢,來發表自己的見解。

  姚雲竹:中國核政策的
      五大要素與四點解讀

  從現在大家公認的五個核國家的核政策來看,變化最少的、幾十年如一日的,就數中國了。從一九六四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至今,雖然有些微的調整,但是核心的思想、核思想的主體邏輯,基本上是循著一個方向走下來的。

  對於冷戰之後中國的核政策要不要調整,有很多爭論;而且從八十年代末開始到二十一世紀初,這種爭論還是很激烈的。這兩年,這種爭論反而不那麽激烈了,慢慢形成了一個共識。就是中國的核政策,雖然變化很少,基本原則始終如一,但是這些原則到目前爲止是管用和適當的,因此不需要進行原則調整。我覺得,這樣一個共識是有的。

  中國核政策的五大要素

  如果從原則上講,我們的核政策大概要五個要素。第一個是不首先使用核武器,這是很突出的。對這個原則,曾經有國家承諾過,但是後來又放棄了。所以,中國目前是五個公認的核國家中,唯一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國家。

  第二個要素,就是對無核國家和無核地區,承諾提供安全保證。這種安全保證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消極的安全保證,就是中國不對無核國家和地區使用和威脅使用核武器。這是從消極的角度來講的。從一九九五年開始,中國實際上也提供了積極的安全保證。就是在無核國家或地區遭到核打擊的時候,中國要為他們提供援助。這個話講得不是很明確,是提供核報復的援助呢?還是其他的甚麼,並沒有說清楚。但是一般的理解,五個核大國共同提出、共同承諾的,要對實施核攻擊的國家進行懲罰。

  第三個要素,就是有關中國核力量規模的問題。因爲我們放棄了首先使用的權力,我們要發展的核能力,在核概念中屬于“第二次打擊能力”。而且我們歷來都強調只需要“自衛所需的最低水準核力量”,表明中國發展核武器是很有節制的。

  第四個要素是,我們一直非常明確地反對在自己的國家領土之外部署核武器。中國的一貫政策是不在自己的國土之外部署核武器,也反對其他國家在自己的國土之外部署核武器。

  第五個要素是全面禁止核武器和徹底銷毀核武器,就是遵循最徹底的、最不可挑剔的核裁軍原則。

  中國核政策的四點解讀

  對這五個要素我們如何解讀?

  第一我覺得,我們的核政策是一個大戰略、國家戰略,它不純粹是一個軍事戰略,更不是戰役戰術層面的東西。所以我們雖然有時用“核戰略”這個詞,但是迄今爲止,中國用得更多的是帶有較爲政治意味的“核政策”,而不是“核戰略”。這說明“核”在中國屬于國家政策層面的東西,屬于大戰略層面的東西,不是純粹的、甚至說不是軍事層面的東西。

  第二,由于我們不首先使用,而且不對無核國家和地區使用,等等這些前提、限制,就決定了我們的核武器祗能是報復性的;就是說,我們祗能在遭到核攻擊之後,爲了報復才進行核打擊:你要我死,我也不能讓你好活著。與報復相對應的一個術語是“拒止”性的。所謂“拒止”性是指用核武器進攻和防禦,打贏一場戰爭。而中國發展核武器,是爲了禁止核武器的使用,從來都不是爲了打贏戰爭,只是爲了遏制、懾止、威懾,是用我們的核威懾能力,不讓對手對我進行核攻擊,不讓核戰爭發生。

  第三,我們的核政策,如果按照西方的定義,屬于“中央威懾”。所謂中央威懾,就是它要保護的是國家利益中最關鍵的東西,是國家的基本生存。祗有在這種時候,中國才會考慮使用核武器。也就是在我們遭受核攻擊、生存受到嚴重威脅的時候,中國才會使用核武器。我們不會向其他國家提供核保護傘,我們不會在有限戰爭中考慮主動地使用核武器。

  第四點,中國的核力量發揮著戰略威懾的作用,但是不是針對性一個明確對手的威懾作用,而是普遍的威懾作用。這與過去美蘇兩家的狀況不一樣。他們兩家是雙向威懾,美國威懾蘇聯,蘇聯威懾美國。在整個冷戰時期,中國的核威懾就是誰威脅我,我就威懾誰,而且威懾的物件就是有核國家。但是中國的威懾不是祗針對美國,也不是祗針對蘇聯。冷戰之後這個特點就更加明顯了,既不是針對美國,也不是針對俄羅斯。所以,九八年印度爆炸核武器後,國內戰略學界並沒有顯示出格外的擔憂。因爲我們已有的核武器足夠威懾印度,原來核武器就不是針對某個國家的,現在多一個或少一個,對中國核威懾能力影響不大。

  雖然很多人覺得,印度實際擁有核武器之後,中國面臨的核態勢更加複雜了,但是我們過去面臨的就是多邊的核關係,不過是在原本已有的多邊,再多一邊而已,我們的核政策沒有必要因此而改變。

  我們的軍事戰略是防禦性的,核政策也是防禦性的。為甚麼?如果我們不把核武器用作第一次打擊,就不可能用于進攻的用途。所謂防禦性,就是在別人打我們的時候,我們才用核武器報復。雖然使用形式是進攻,但是整個態勢是防禦的。是把以進攻方式使用的武器,用於防禦目的。這與我們的國防政策一脈相承。

  中國面對世界核態勢變化
  要根據自衛所需確定“最低水準”

  一談核態勢,就牽涉到核武庫大小、數量多少、品質優劣的問題。

  按照西方對核態勢的劃分,有“最低限度”的、“有限”的和“最大限度”的。美蘇在冷戰時期都追求最高限度的核武庫。中國政府檔中用“自衛所需的最低水準”描述中國的核武庫規模。如果必須在西方劃分的三個等級中選擇一個的話,祗能選“最低限度”來說明中國的核態勢。中國到底需要多大的核武庫?決定的不是定量因素,而是定性因素。在第二次打擊中用於自衛,就要有足夠的反擊能力;但是多少才足夠?隨著核國家關係的發展變化,隨著導彈防禦系統的發展和部署,對怎麽樣才算足夠,也會不斷進行新的評估。數量有可能增加,也有可能減少。但是有一條,中國核政策的基本原則不會改變,防禦的性質不會改變,中國反對核武器,致力于實現無核世界的最終目標也不會改變。

  葉如安:不能將五個核國家等量齊觀

  中國被迫發展核武器,不會威脅無核國家和無核區。

  “威懾”這個概念,本身是從西方來的。我同意姚主任的觀點。我想補充一點,就是中國發展核武器的歷史背景。中國的官方聲明中用的是“被迫”。這個被迫的涵義,就是五十年代中國受到美國的核訛詐。在美國解密的一些文件中,據說艾森豪威爾總統甚至不止一次地考慮對中國進行核打擊。在中蘇關係最壞的時候,也有報導說,蘇聯要對中國的核設施進行“外科手術式”的打擊。

  所以,就中國發展核武器的背景來説,中國是在兩個超級大國威脅到中國的國家安全時被迫發展核武器的。中國的核武器一開始就是爲了自衛目的,爲了反對核訛詐。幾十年來,中國發展和擁有核武器都是出于自衛的目的。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或與美國和前蘇聯的關係最壞的時候,甚至發生武裝衝突時,比如中蘇珍寶島衝突、對越南自衛反擊戰,中國有沒有使用或者威脅使用核武器?中國根本就沒有考慮過使用核武器,這是歷史事實。中國對無核國家和無核區的安全保證是一貫堅定不移的。

  中國沒有核威懾理論
  不能將五個核國家等量齊觀

  我一直認爲,就核政策和核裁軍義務而言,把五個核國家等同是不公平的。因爲中國從一開始就沒有對任何無核國家和地區產生威脅;中國從來不參加今後也不會參加核軍備競賽,會威脅誰呢?當然,從無核國家的角度來説,他們也有一定的道理,把銷毀核武器作唯一個目標,要求核國家全面核裁軍。

  中國的核武器十分有限,恐怕不到美俄的零頭,質量也不能與它們相比。所謂“最低限度威懾”,從通常意義上理解,一個國家擁有核武器又有生存能力,就能遏制對手的第一次打擊。但是作為戰略理論和國家政策,它有其特殊涵義。中國沒有核威懾戰略理論。

  【姚雲竹插話:威懾的基本思想,是不在實戰中使用,是最後一搏的武器,而且是第二次打擊。就是我也不動手,但是讓你不敢打我。一旦動手了,就是威懾失敗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