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論壇
2006年10月號,總第106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黎以衝突及其後續影響

  其次,美國在聯合國安理會以及其他國際場合堅定支持以色列。七月二十五號以色列轟炸聯合國觀察站造成四名聯合國觀察員喪生,聯合國磋商要譴責以色列,但是美常駐聯合國大使博爾頓辯稱沒有任何證據顯示以色列“蓄意攻擊”聯合國人員。由於美國的阻撓,最後的主席聲明沒有出現任何譴責的字眼。七月三十號以色列轟炸造成六十名無辜平民喪生的加納村屠殺事件,聯合國也未能通過一個譴責以色列的決議。

  再次,美國在軍事上也提供了支持。

  美國提出的“停火”條件令人玩味
      
  在停火問題上,美國的態度令人玩味。與歷次發生衝突後美國的反應相比,此次美國的反應比較遲緩,在衝突爆發之後沒有積極地進行調停。在法國、歐盟、俄羅斯都開始進行斡旋之後,國務卿賴斯才兩次訪問中東,並赴羅馬參加國際會議。而在具體的做法上,在停火的時機和條件上,賴斯七月二十四日赴中東訪問,不是去斡旋立即停火,反而稱“立即停火是一個錯誤的承諾”,提出一個“持久的和平計劃”,稱“停火緊迫但是擁有讓停火持續的條件同樣重要”。美國此次以實現“持久的和平”為藉口,無視國際社會立即停火的願望,阻撓其他國家的斡旋活動。

  美國所認為的“持久的和平”,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徹底解除真主黨的武裝,根除後患;黎巴嫩政府對黎南部地區恢復行使主權;保證以色列的安全。這個持久和平的內容實際上僅僅局限於目前的黎以衝突。

  但是如果把黎以衝突放到整個中東來看,黎以衝突的根源是真主黨武裝問題呢?還是整個的以巴衝突或者阿以衝突的問題呢?這其實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美國的立場與國際社會的一般立場,實際上是有分歧的。

  美國對處理黎以衝突有自己的戰略考慮

  從以上這些做法,可以看出美國的一些戰略考慮:

  第一是打擊黎巴嫩境內的真主黨,推動美國在中東以及全球的反恐戰爭。零四年通過的一五五九號決議,要求解決黎巴嫩真主黨的武裝,但是該決議沒能付諸實施。此次美國企圖借以色列對黎巴嫩的持續轟炸,盡可能削弱真主黨的實力。美國長期把真主黨作為“恐怖組織”來對待,此次以色列對黎巴嫩的狂轟亂炸,的確使真主黨實力大傷。借以色列之手,以軍事手段打擊恐怖主義,有助於推進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所說的反恐戰爭目標。

  第二個是強化黎巴嫩政府,推動美國“大中東民主計劃”的實施。黎巴嫩政府零五年發生了所謂的“雪松革命”,將敘利亞勢力趕出了黎巴嫩。對美國來說,伊拉克是一個樣板,黎巴嫩可以是另一個民主樣板;能夠樹立更多的樣板,有利於推動美國的中東民主計劃。此次黎以衝突,不利於黎國內穩定和民主發展,所以美國想通過斡旋衝突,為實現黎“穩定的民主”創造條件。

  第三是削弱伊朗、敘利亞等中東反美勢力。這場黎以衝突也被看作是伊朗和美國之間的代理人戰爭。布希總統多次在公開場合的講話中指出,真主黨與敘利亞和伊朗的支持是有著直接的關係的。

  黎以衝突對美國實行中東戰略的影響

  從短期看,黎以衝突打亂了美國“大中東民主計劃”的實施。

  今年上半年以來,中東局勢實際上也出現了一些對美國有利的動向。伊拉克新政府組成,總理馬利基六月底提出民族和解計劃;伊拉克的基地組織頭號人物紮卡維,被美軍擊斃;在伊朗核問題上,美國也爭取到了俄羅斯和中國的支持,形成了一個針對伊朗核問題的六國方案,並在七月三十一號的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一個決議,六國一致要求伊朗停止濃縮鈾活動,這部分應該看作是美國在伊朗核問題上的一個勝利。

  但是黎以衝突的爆發,特別是黎巴嫩大量平民的傷亡,將進一步助長阿拉伯世界的反美情緒,削弱美國在中東改善形象的努力。現在黎巴嫩政府,好像非常不滿美國拖延停火的做法,美黎關係惡化。這些都不利於美國“大中東民主計劃”的實施。

  從長遠看,是否能實現美國所說的持久和平,仍是很大的未知數。對黎以衝突後美國的外交作為,大致存在兩種看法。一種看法認為,美國的做法是一種無奈的表現。就反恐來說,伊拉克的形勢並沒有穩定下來,任務依然艱巨;伊朗核問題和朝鮮核問題都還沒有解決,而且都對美國推行反恐戰略構成了挑戰。在這種狀況之下,美國對黎以衝突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於是就讓其他各方先出手,所以反應緩慢。另一種看法認為,美國依然有能力掌控中東局勢。美國出於自己的戰略考慮,不急於收拾局面。

  我個人覺得,美國還是有掌握中東局勢的能力的。比如像在伊拉克問題上取得的進展,以及在國際社會促成針對伊朗核問題的統一戰線等。在黎以衝突問題上,美國確實想在保障以色列安全的前提之下談停火。

  要想在此次黎以衝突之後比較長時間地保障以色列的安全,那麼是否及怎樣解除真主黨的武裝,這可能是美國要面臨的挑戰。聯合國二零零四年通過決議要求解除真主黨武裝,但是之前未能做到,現在要做更難。真主黨實力受到削弱,但威望大長,政治影響可能更大。

  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困難。比如巴以衝突,這是一個更深刻的根源,現在可能還解決不了。

  趙國忠:以色列目標未實現
      真主黨武力未垮政治地位升


  戰爭規模沒有上兩次大

  此次衝突的導火索當然是七月十二號真主黨抓了兩個以色列士兵。但是爲甚麽這麽做?這個應該說與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的衝突有關係。因爲哈馬斯當政之後,以色列不斷鎮壓哈馬斯,真主黨爲了支援巴勒斯坦反對以色列的鬥爭,採取了這麽一種行動。

  此次軍事行動與前兩次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比較,前兩次是針對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武裝力量。如果從規模來看,上兩次的規模比此次還要大一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