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期導讀
2006年10月號,總第106期

  毫無疑問,國際因素是台灣問題形成的最主要原因,也是今天我們解決台灣問題、實現中國和平統一的主要障礙。國際因素不僅嚴重制約著中國的統一進程,而且通過「外因對內因」的作用,深刻地影響了島內民眾的國家認同和心理傾向。「崇美哈日」、「反共拒中」的意識形態在台灣之所以盛行,台獨意識之所以喧囂,其背後都有國際因素的影子。   國際因素對台灣問題的影響也不全然…
  (更多......)


智囊闊論
 
中國統一的國際因素 俞新天(上海)
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戰略矛盾及對台海關係的定位與認知 趙穗生(美國)
日本對台政策的特點和趨勢 金熙德(北京)

政治觀察
 
陳水扁現象背後的制度與價值觀反思 章念馳(上海)
上海合作組織在中亞:挑戰與合作 李立凡(上海)

社論
■施明德倒扁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本刊編輯部
台海風雲
■施明德倒扁行動對民進黨及台灣政局的影響
蘇嘉宏(台灣)
■倒扁反腐運動的特點與影響
穆 嚴(台灣)
焦點傳真
■美國對朝政策調整與朝美核爭端
華陽子(南京)
戰略透視
■國際反恐惡性循環還要走多久?
楊鴻璽(北京)
觀察與思考
■花招百出的美國中期大選
盛立中(山東)
政經訪談
■台灣在美國外交戰略上的地位明顯下降
羅祥喜(香港)
經濟縱橫
■中國開發天氣期貨的意義與設想
王 瑩(上海)
兩岸四地
■“面碗效應”與兩岸經貿關係的前景
胡偉星(香港)
香港論語
■如何解決香港缺乏政治人才的問題
劉迺強(香港)
連繋中華
■澳蒙通航可為澳門開闢新天地
陳 青(澳門)
風雲對話
■理想與執著
劉迺強(香港)
思想者論壇
■黎以衝突及其後續影響
主持人:郭震遠(北京)
評論員:趙國忠(北京)
    楊鴻璽(北京)
    田文林(北京)
    孫 茹(北京)
    趙蔚彬(北京)
    袁 征(北京)
國際視野
■伊朗原教旨政權與美國的恩怨
譚 中(美國)
政魁解剖
■從高盛CEO到美國新財長:“中國通”鮑爾森
趙 森(北京)
軍事天地
■美國亞太軍演:威懾與防範
汪明敏(洛陽)
今日名流
■敢為人先豪氣在  漢詩西譯第一人
王 辛(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