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探尋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的病根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0-11 11:10:43  


  作者:秦均華 河北保定 科研人員

  一年一度的諾獎開獎又拉開了序幕,又一位華裔科學家獲此殊榮,而且華人獲諾獎這也不是第一次了。外國籍的華人科學家可以獲此獎項,為什麼中國籍的科學獎就不能呢?說到底,這是一個自主創新能力的問題,從一個角度暴露出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不足和乏力,而這背後的深層次根源就是教育和科研體制的落後。

  經濟的快速發展強烈的要求大規模的創新,尤其是自主創新。作為後起的發展中國家,我們在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有極大的後發優勢,即以較低成本的引進先進國家的技術和設備,同時有效地參考和借鑒資本主義先進國家在發展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為我國的經濟建設服務。但隨著三十年的發展,我國的後發優勢可資利用的空間越來越少,而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是需要靠不斷的創新來支撐的,因此依靠和增強自主創新成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當務之急。

  我國自主創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我國自主創新的必要性 

  1、科技創新的必要性。一直以來,黨和政府都沒有中斷號召和推動科技創新的力度,為科技創新提供了一系列資金和政策支持,把科技創新作為自主創新的核心環節來抓。(1)、我國雖然資源總量龐大,但面對大規模而迅速的經濟發展需求,資源已成成捉襟見肘之勢。同時,技術、設備的落後又造成資源利用方式的粗放型,帶來大量的浪費。技術的創新可以推動設備的升級,使資源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節約型轉變,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從而有效的緩解我國資源不足的現狀。(2)、我國經濟的增長是建立在對環境的巨大破壞的基礎上的,環境污染和生態危機已嚴重制約了經濟的增長,每年都要拿出近四分之一的國內生產總值來治理環境污染和保護生態,而且近幾年來呈加劇的態勢。從這個角度講我國很大一部分的GDP的增長值是無效的。環境污染的治理和保護生態環境都強烈的要求技術的大規模創新來改善環境為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準備良好的環境基礎。(3)、科技力是綜合國力的核心內容,科技創新會有效的推動生產率的提高,生產率的提高必然會帶來生產要素和勞動力由低回報率生產部門向高回報率生產部門的流動,表現為產業結構的升級,形成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進而提高綜合國力。(4)、我國科技創新現狀令人擔憂。三十年來我國以引進和模仿國外的技術為主,隨著這種後發優勢的逐漸喪失,科技自主創新成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烈訴求。但眼下自主的科技創新能力遠遠達不到我國經濟和社會的要求,而且與國家對創新的物質和政策支持不成比例的現狀讓人十分失望,在國際間的科技創新排名不斷的下滑,並且在僅有的科研成果中,能夠有效地轉化為生產力的有使用價值的成果寥寥無幾,論文抄襲、科研造假等學術腐敗頻頻發生。以上可見我國科技創新的形勢十分嚴峻,科技創新變得十分必要。

  2、制度創新的必要性。制度創新是自主創新的重要方面,眾所周知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但“制度更是生產力”。科技轉化為生產力會帶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而科技的這種轉化和生產力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是需要制度環境的,在有效率的制度環境下這種轉化和推動是非常迅速的,而在無效率或負效率的制度環境下這種轉化和推動會變得舉步維艱,甚至被扼殺造成經濟和社會的停滯和倒退,這方面的實例舉不勝舉,最典型的是我國改革開放之前和之後的變化。在改革前的計劃體制下幾十年來經濟和社會雖然有了一定發展但各方面的產出遠遠達不到人們的需求,後期十年動亂經濟和社會建設受到極大的摧殘,發展幾近停滯。計劃體制下人們的溫飽問題一直都沒能解決,產業結構畸形,物質生活極為匱乏。計劃體制改革之後生產力獲得了極大解放,經濟迅猛發展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奇跡。改革前後我國生產力水平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但改革後的經濟發展與之前的計劃體制下經濟發展相比有了質的變化,這一切來源於體制的轉變,改革了阻礙甚至扼殺生產力的舊體制,建立有效率的能夠解放生產力的新體制。可見有效制度的選擇和創新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作用變得越來越重要,已經成了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不可回避的內容。

  有效制度的選擇和創新過程就是我國的體制改革的過程,改革是一個社會良性運轉的保障,可見改革將伴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存在下去,永無窮期,因此有效制度的探索和選擇過程也會和經濟、社會的發展一起長久的存在下去,為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提供有效率的制度環境。改革開放雖然已經三十年但我國的舊體制改革還遠遠沒有結束,經濟領域的改革已進入深水區,改革前期小心繞開或長期以來無法解決的舊體制正頑強的阻撓經濟和社會的前進,成為當前經濟和社會領域重大問題的根源。如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和產權制度沒有根本性的轉變,產權不明帶來所有者虛位,管理者權責不統一、收益和成本不對稱,這種制度環境下無法對管理者實現有效地監督,為腐敗、尋租活動提供了平台造成大量國有資產的流失。是低效率的舊體制使國有企業長期無法脫困,這些經濟改革深水區的障礙幾乎都是制度層面的問題,都需要有效的制度探索和創新來解決。權力介入分配是因為體制上缺乏對權力的有效制約和監督機制,根除這一惡疾必須從體制上入手,通過有效率制度的選擇和對舊體制的替換來根除惡疾,保持社會的和諧、良性運轉。

  特殊的國情需要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因此制度的創新是針對具體國情的創新。技術引進後可直接轉化為生產力,服務於生產領域,但制度很難做到這一點,因為制度的生長和運行是需要與之配套的觀念和文化土壤的。國外的高效率制度引入到國內後很大程度上會變為無效率或負效率,因為國外和國內的觀念、法制、文化環境都存在很大的差別,在國外的文化土壤中生成和有效運轉的制度很大程度上不能在中國的文化環境下良性的運轉。因為我國文化的獨特性,面對國外的成功制度我們只能積極地去借鑒,要有冷靜的頭腦不能盲目的崇拜然後照搬照抄。因此對近十幾年來照搬照抄外國制度而不結合中國國情的削足適履的行為我們應該深刻的吸收教訓。

  我國正處在向現代化的轉型時期社會問題頻發,很多的社會問題都根源於制度,治理的核心和著眼點也應該是制度。因此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和不同程度的制度修正和創新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的持續、高速、健康的發展變得十分必要和緊迫。

  3、文化創新的必要性。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制度為技術轉化為生產力提供制度環境,而一套制度的良好運行又需要與之配套的觀念和文化支撐。所謂文化的創新不是對原有文化完全性、根本性的改變和重構,而是對文化中舊的阻礙現代化的成分進行改變或剔除。一個民族中很多文化都是自身所獨有的,在這些獨一無二的文化中有一些是與現代化制度不相融合的,這些不相融合的文化成分會阻礙現代化的步伐,我國兩千多年的專制文化中有很多這種成分,如官本位的思想、貪瀆文化和重農抑商思想等造成我國社會的泛政治化,一切領域都不同程度的受政治權力的干預並且缺乏制衡機制,成為社會的痼疾,嚴重阻撓和推遲有效率的民主體制的確立。商人遭權力擠壓和商人地位的邊緣化不利於商品貨幣經濟的突破性發展,這也是我國在近代落後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對於那些阻礙現代化制度確立的文化成分要積極的去改造,去創新。

  二、我國自主創新的可行性 

  (1)改革以來經濟的快速增長使得國家財政擁有大量的資金,每年可以拿出大量專項創新資金投入,為創新提供良好的物質基礎。

  (2)國家為創新提供資金支持的同時也提供了相當的政策支持,近些年中央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和獎勵自主創新活動。

  (3)我國以保護知識產權為核心的創新激勵體系基本確立,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創新激勵不足問題,為創新構築了制度上的保障。

  (4)提高了科研人員的地位和待遇,在個體層面形成對自主創新的有效激勵。

  從科技、制度、文化創新的層面考量,自主創新都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但我國現階段的自主創新十分的乏力,遠遠滯後於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國家為自主創新做了全方位的投入,為什麼創新的結果如此的不盡如人意?有人從自主創新的激勵體系、科研技術和設備的落後、科研環境和科研人員的待遇上尋找原因,但我覺得這不是核心所在。創新的激勵體系、科研技術和設備的落後、科研環境和科研人員的待遇這些只是必要條件,沒有這些條件科研難以成功,但實際情況是具備這些條件的地方有效創新的成果依然難以出現。可見客觀上的原因不是最為根本的,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資金的積累這些客觀障礙正不斷的被消除,影響越來越小。因此需要在創新主體上去尋找原因,現階段我國自主創新的主體是受過系統教育的知識人群,而創新對創新主體的主觀要求是要有開闊的視野和獨立、開放、批判的思維能力,而在我國當下的教育體制下批量生產的知識人產品是缺乏這種思維能力的。

  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教育體制的落後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有礙自主創新的客觀因素變得越來越少,但新階段我國各領域創新不足的現狀有目共睹而且不見起色。現階段我國自主創新的主體是受過系統教育的知識人群,這一群體之所以難以肩負起這一重任的原因在於他們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思維被固化,抹殺掉了創新的必備素質,即開闊的視野和獨立、開放、批判的思維能力。現狀是在這一群體中開闊的視野和獨立、開放、批判的思維能力十分微弱甚至大規模缺失。追根溯源這一問源於我國現行教育體制的落後,無法培養出大量有創造性思維的人才。

  改革開放三十年了但我國的教育體制依然是計劃體制,是與計劃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環境相適應的,計劃體制下的人才使用是家統一分配,對人才的分配標準不以人才的能力為准而是以國家的用人規劃為准。國家分配你到哪裡你就去哪裡,分配到的單位也不會因你缺乏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而將你拒之門外,建國之後直到改革開放後的前十年裡計劃的用人制度都起著決定性作用。而當下運行的教育體制就是與計劃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環境相適應的產物。教育體制與計劃的人才分配制度相配套,教育計劃招生、過分的側重考試的衡量標準。高等教育中設置統一的專業,教育過分專業化,大學機構官僚化形成教師和學生無權過問教學和科研事務的局面,教育擔負著過多的政治宣傳和思想控制的功能。隨著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逐步確立和競爭成為社會的主流,爭競環境下要求有能力有創造性思維的人才為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帶來高績效,而計劃下的教育體制無法培養出符合競爭需求的人才,落後的教育體制無法為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1、應試教育的弊端 

  雖然素質教育的口號喊了很多年,但我們的教育基本上還停留在應試教育階段,尤其是大學之前的教育,而當下的大學教育應試化也有日益加重的趨勢。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化,小學、初中學生的應試壓力相對減弱,但負擔依然很重。而高中階段的教育都是圍繞高考進行的,高考是衡量師生一切工作的唯一標準。應試教育是灌輸式教育,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喪失了自身的能動性。而且是在短時內將大量的知識塞入學生的腦中,忽略了學生的消化吸收的過程,學生只是起到記憶工具的作用,這一點在文科中尤為明顯。高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競爭異常激烈,時間又非常有限,學生就會盡可能的尋找高考成功的捷徑,一切與高考不是直接相關的工作都會被舍棄掉,包括對知識的獨立思考和鑒別工作。高考也是衡量中學教師工作的核心標準,高考取得好成績教師的工作就算到位了,凡是與之不直接相關的工作都是多餘之舉而被果斷的放棄,因此中學教師很少有對學生進行獨立思考訓練的。加之統編教材的應用統一了考試的答案,從而統一了學生的認識,使獨立、創新變得不必要。總之大學之前的學生是沒有自己的獨立認識和見解的,學到的都是前人或專家的觀點,他們的獨立思考的思維之門幾乎沒有被開啟,是一種“單向度的人”,缺失了獨立反思、批判和創新的維度。

  2、大學機構的官僚化和教育的政治宣傳化 

  大學機構的官僚化帶來教學和學術的不自由這嚴重影響了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我們的大學過於對政治適應,對某些人利益的迎合,造成大學的不獨立,損害了大學對智力和真理的追求。我們的大學不同程度的教學和學術的不獨立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作為科研和學術主體的教師甚至無權決定其內容,行政干預科研和教學的情況屢見不鮮。很多教授都更多的是以官員的身份出現。德裡達說過“大學是真理、人的本質、人類、人的形態的歷史等等問題應該無條件被提出的地方,應該無條件的提出不同意見的地方。”而我們的大學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自由,成為政治的宣講陣地,沒有了一個獨立的身份,在這種環境中培養出來的學生鮮有獨立的思維,而創新是最忌諱思維僵化的,而我們的大學恰恰塑造了這種僵化的思維。在政治思想的過多影響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大多缺乏反思、批判和創新的思維習慣。馬克思主張對現存的一切進行無情的批判,馬克思的理論條條我們張口就來,但他的批判創新的思維我們卻忽略了,其實這才是馬克思留給我們的最重要的財富。

  3、大學課程設置過分專業化  

  我們的大學教育另一個嚴重阻礙獨立創新能力培養的問題是過於側重專業教育,這給學生的創新帶來的消極影響是長遠的。在當今知識爆炸和職業競爭異常激烈的時代,專業教育不可避免,但並不能因此而使教育完全專業化。單一專業教育造成學生視野狹小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創新能力,而且這種影響是終生的。某一種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只是一種把握世界的方式,而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各種事物都處在千絲萬縷的聯繫之中,用單一的視角去認識世界是很難到位的。如今創新愈來愈多的誕生在學科的交叉、融合中,單一的視角會嚴重影響創新能力。國外創新能力強的大學更重視的是通識教育,實踐證明這種教育是遠優於單一的專業教育的,我們的大學在這一點上認識的還遠遠不夠,過分專業化窄化了他們的創造性視野。

  4、大學重心的非教學化 

  大學的過多的捲入商業領域不斷地引起人們的詬病,這一過程的流毒影響十分惡劣。大學貸款擴建大型、超大型校區,一度成為風潮。為此不少名牌大學背上巨額的債務,這些資金很少一部分是投在了學校建設的師資、科研等核心部位,而絕大部分是投在並不關鍵的大樓和排場上。學校為了償還債務勢必會影響科研和教育的資金投入,進而影響本來就不高的教學質量。近年對大學排名又趨之若鶩,諸多高校不惜重金“資助”高校排名課題組,以求得名次的上升。殊不知正是大學排名使高校走向了錯誤的方向,排名過多的強調所謂的科研能力,造成很多名教授放棄了教書育人的工作,將全部時間投入科研,當然評職稱不考慮教學情況也是一個重要原因。脫離教學實踐的檢驗,大部分科研成果都缺乏實用價值,這樣一來既影響了對人才的培養又沒有取得科研突破,這是一條失敗的道路。

  綜上所述要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必須改革教育。放棄應試教育,推行素質教育,開展通識教育,使大學真正做到獨立於政治、商業利益之外,真正擁有學術自由和育人自由。這些達到了,不用呼喚,創新人才會批量的產生。

  參考文獻: 

  (1)德裡達:《Profession的未來或無條件的大學》  德裡達在復旦大學的演講 

  (2)韓敏中:《廣博教育:哈弗核心課程的啟發》   韓敏中教授在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的演講 

  (3)蔡昉、林毅夫 《中國經濟》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4版 

  (4)何清漣:《現代化的陷阱》  今日中國出版社  1998版 

  (5)孫立平:《博弈:斷裂社會的利益衝突與和諧》  2006版 

  (6)王鐵群:《新學期開課第一講——何謂大學生?》  中國選舉與治理網 

  (7)蔡定劍:《沒有大學自治,就談不上教育改革》 《中國改革》2009年5月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