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北京會談》的總結與思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9-18 10:56:04  


 
  (二)民進黨的對大陸政策出現鬆動的跡象,但在核心問題上民進黨沒有改變立場:一是“台獨”目標沒有放棄,依然否認“九二共識”;二是民進黨口頭上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但實際做法則是對兩岸交流等“踩刹車”;三是民進黨對大陸政策的原則依然是“要交流”、“要接觸”,也要“堅持主權”,強調“台灣不屬於中國的一部分”。民進黨學者認為只要選上後,按照“中華民國憲法”宣誓就任,就算民進黨承認了“中華民國”,不用調整既有政策。有意思的是,過去曾經在民進黨中央黨部工作過的台灣學者,對民進黨對大陸政策持嚴厲的批評態度,認為民進黨的對大陸政策是“無能”、“無為”、“無知”、“無力”,提出不要高估民進黨調整兩岸政策的能力,民進黨的所謂調整只是“賠本賺吆喝”。也有大陸有學者提出要以更大的包容心態看待民進黨的兩岸政策,為了爭取台灣40%的民意,不要批評甚至逼迫民進黨。

  (三)民進黨的兩岸觀源於其價值觀與大陸觀。一是民進黨的“大陸觀”是建立在其不瞭解大陸、不瞭解共產黨的基礎上,憑想像思考兩岸關係;二是民進黨價值觀,是基於其30—40%的支持者的價值觀。加上民進黨的對大陸政策所具有的“功利性”特色,一切立足於選票,不調整對大陸的政策,也是基於其選舉的需要,為了鞏固基本盤。

  (四)民進黨的所謂兩岸人權議題只是鬥爭策略。有大陸學者指出,民進黨以人權議題作為對大陸政策的核心,事實上存在悖論,是以“人民主權”否定“國家主權”,以“人權憲章”阻撓兩岸關係發展,也惡化了兩岸之間的政治互信。

  第五議題:綜合討論與政策建議與會者圍繞會議議題,提出若干政策建議:

  (一)正確看待當前兩岸之間的認同現狀。

  既不能樂觀,不能認為目前兩岸之間的認同不存在問題,但也不宜過度悲觀,從而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現狀悲觀失望。因為兩岸關係特別複雜,因為認同是分層次的,包括民族認同、文化認同、政治認同與國家認同等,不能一概而論,不能以偏概全。有台灣學者提出,在地認同並不否認政治認同,在地認同並不一定排斥國家認同。有大陸學者提出,要從兩岸認同變遷的視角看待兩岸之間的認同問題,因為認同是與兩岸關係的變遷、不同的發展階段相關聯的,現階段推動兩岸認同建構的主要任務是找尋和平發展時期認同建構的合適路徑,既要從民族與血緣的路徑來推動,也有賴兩岸共同的制度的建構路徑,這樣的制度路徑某種程度上甚至比血緣的路徑更重要。

  (二)厚植政治互信,不妨政治對話先行。

  兩岸政治議題談判的困境主要在雙方互信不足,如何增進政治互信?不少學者提出建議:一是在目前兩岸有了“一中框架”的共同認知後,在政治互信問題上的重點應該是多看對方善意,少看不同點,尤其不要放大彼此間的差異;二是換位思考,兩岸在敏感性問題上保持各表的模糊空間;三是建立溝通與管理危機的機制。

  (三)兩岸之間的政治安排應該建立在互信與認同的基礎上。

  其中機制性建設就非常重要,需要建立安排“政治安排”的機制,如成立兩岸政治協商會議,共同探討“政治安排”的具體內涵;設立辦事處,組建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等等,都是值得嘗試的制度化建設。也有學者建議儘早組建與開啟兩岸各方面的專業化委員會的共同對話平台,包括進行兩岸漁業談判等。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3年8月號,總第188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