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台北會談後兩岸需要強化互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2-15 00:10:39  


   
  一場會談下來,大陸學者對於政治溝通與對話基本上是肯定的,積極推動兩岸政治對話,為政治談判創造條件。當然政治對話與政治談判,如張五岳教授所言是兩碼事,政治談判時機尚未來到,但政治對話的必要性與價值性卻不容否認。政治對話也如蘇起教授所說可以加快進行,許多非官方管道的對話自然有助於雙方互信建立,這對台灣是有利的;多溝通總是好事;當然倘若能如高育仁董事長所言,兩岸能夠早日研議成立“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商議兩岸簽署“和平協議”的步驟與內容,建立制度化的兩岸和平機制,那麼兩岸和平發展的態勢,相信任何挑戰都無須畏懼。
   
  大陸學者或是透過貴賓致詞,或是論文發表,來表達對於強化認同互信的方法,深化和平發展的方式,認同互信與和平發展本來就是一體兩面,相互影響、互相作用;誠如劉國深院長所言,和平發展的理論與知識基礎,必須要在包容對方、加強交流與對話的過程中拉近彼此的距離。兩岸關係或許現在的新鮮度及精彩度,亦如黃嘉樹教授所言,沒有前幾年的熱鬧,且目前確實已經進入了深水區,到了深化階段,靠的是紮紮實實的硬打底功夫。
   
  無論兩岸學者,無論任何立場,都提供我們充分思考的空間;除了余克禮所長所提到的誠意外,趙春山教授提到本質性的問題“不迴避認同,觀念最重要,兩岸在民族認同上,不能產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想法,這樣雙方就沒有互信基礎”;的確,我們應多從對方的角度來理解及思考問題,以謀對話空間。
   
  周志懷秘書長的論述完整,他提出構建一個兩岸新共識、關於三個失真的關注與正視,以及確立兩個支撐點。構建一個兩岸新共識,一個中國框架的共識進而擴充為共識群;關於三個失真的關注與正視,一是先經後政的誤區,一是維持現狀的描述,一是認同異化包括政黨認同影響國家民族認同、感性認同優於理性認同,台灣地域性認同特徵突出;確立兩個支撐點,一是現實的以民為本,一是未來的中國發展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