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台北會談後兩岸需要強化互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2-15 00:10:39  


   
  筆者認為,兩岸當局及民間都應該為和平發展繼續努力,就各式各樣兩岸交流議題進行探討,並且拋出自己的看法,傾聽對方的想法,再尋求雙方最大共識。此次台北會談,對於藍綠最大的價值,在於朝向“中華民國”趨同化;對於藍紅最大的價值在於求同存異;對於綠紅最大的價值,雖在許多看法上仍是兩條平行線,但包容與尊重卻展現出雙方高度的智慧。值得注意的是,民共論戰的主軸變成“中華民國”,是否顯示藍營在“中華民國”與中華民族論述的不足?受到低民調的影響而不敢大聲喊出自己的主張?

  馬英九日前對於兩岸和平協議發表看法,認為大陸應先提出兩岸和平協議的實質內容,說明和平協議應扮演何種角色,可否讓兩岸關係比現在做得更好。馬英九說“1990-1991年“修憲”時,終止動員勘亂時期,廢止臨時條款,即不再將大陸視為叛亂集團,台灣對大陸早已作“合情合理的安排”。這段談話,或許除了希望大陸應先提出和平協議的構想及版本,以便使兩岸能有一個政治對話的焦點;更期待大陸能夠早日找出對台灣“合情合理的安排”。

  總之,台北會談的價值性與功能性不言可喻,如果參加者能夠更多元,各種障礙能夠有效排除,更能突顯兩岸對話與交流的必要性。認同確實是從觀念形成開始,互信的建立是一種雙向和多次博弈的過程,決定互信是否達成的根本要素,在於合作各方對於利益的預期和利益實現程度之間的差距。

  兩岸缺乏政治互信,是因為雙方心理秩序的失衡,安全需求無法得到滿足,也造成了一種困境。兩岸政治互信同時也是一種社會建構的現實,倘若兩岸社會在各項價值及思想上趨同,那麼政治互信自然才有發展的可能。

  我們必須很清楚的知道,兩岸當局儘管對於雙方的表現及制度無法完全的認同,但同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是很清楚的,同根同源的歷史經驗需要彼此分享與包容,目前,無論是海峽哪一邊,對於對岸的制度及生活型態,都缺乏認同。台灣方面或許認為大陸不夠民主、自由、人權、法制、道德及生活習慣不佳、食品安全及公共道德缺乏;大陸方面或許認為台灣是假民主真民粹、自由而無秩序、做事無效率、海島夜郎心態、缺乏國家民族觀、不夠大器等,這些看法未必如此,但也就造成兩岸民間,對於對方當局缺乏制度及認同的基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