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專論:俄應反思自身發展模式的“荷蘭病”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12-23 00:27:00


 
  俄羅斯當然知道這樣下去的可能後果。上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聯手沙特做低油價,導致石油從每桶30美元降低到不足10美元,前蘇聯外匯收入因此大跌,財政入不敷出,並成為導致前蘇聯跨台的經濟原因之一。對於目前的局面,普京的反應有些惱羞成怒。除了把油價暴跌歸為美國搞的“陰謀”外,更以“全球經濟可能因此崩潰”警告國際社會。

  普京的油價“陰謀論”能否站得住腳呢?這裡面的真相到底如何,外人難有定論。但比較客觀地說,在市場因素導致油價下行的背景下,美國拉攏沙特順勢而為,做低油價,以報復俄羅斯在烏克蘭問題上的“過分”行為,這還是比較可信的。

  問題是,即便有人以油價為武器打壓俄羅斯,那又怎麼樣呢?從道理上說,石油就是一種商品,任何商品都會有價格波動。石油市場上的各個主體以自己的利益為圓心,以所能掌握的經濟手段為半徑,就價格問題展開博弈,這很正常,不存在道義上的高下優劣問題。事實上,以經濟手段實現政治和外交目的,這本來就是“經濟外交”的兩種形式之一(另一種是以外交手段實現經濟目的)。俄羅斯自己不也經常以能源作武器,逼烏克蘭和歐盟就範嗎?如果故意壓低石油價格就是不道德,應該受到道義指責,那想方設法抬高價格,導致石油消費國不堪重負,不也同樣不道德嗎?

  實際上,自冷戰結束後油價一直呈節節上升之勢,從八十年代中期的不到10美元,上升到前幾年的直逼150美元,二十多年間漲了十幾倍。這期間,石油消費國一直都在忍受疼痛,如今價格剛剛回落了一些,俄羅斯就感覺受不了了,是否太脆弱、矯情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