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情報戰:一盤越下越大的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6-25 00:09:31  


 
  何去何從?

  對於美國民眾而言,“棱鏡計劃”本身並不可怕,真正的危險在於,倘若這種特權被一部分執法者濫用,讓公權淪為鏟除異己、竊取商業秘密的工具,那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任何權力脫離了監督,都非常容易蛻變為怪獸而吞噬一切,NSA當然也不例外。然而,情報工作卻注定是必須以保密作為基礎的,隱蔽戰線的活動很難拿到陽光下監督。因此,誰來監督情報機構,就成了各國都不得不面對的難題。電影《國家公敵》、《諜影重重》,說的都是個別情報機構超越監管,發展成為社會公害的故事;而《1984》則把這種情況演繹到了極致,所有公民都生活在情報機構的陰影之下,個人的權利毫無意義。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美國對於情報搜集工作的監督,還是以內部的自我監督為主,外部以國會少數議員組成的情報委員會監督為輔。然而,這難免會被人質疑是小圈子里的秘密,萬一權力膨脹還是有可能失控的。因此,“棱鏡計劃”曝光的最大意義,就在於提醒美國的國會和公眾,監視者同時更需要被人監視,改善監督體制才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大問題。

  不管怎樣,眼下斯諾登事件還沒有解決,各方的角力也在公開、不公開地施展。美國司法部已經表示將立案調查斯諾登的泄密事件,從法律的角度說這倒是鐵板釘釘的事實,難點在於如何將斯諾登繩之以法,畢竟他本人在中國香港地區。

  一種可能是香港地區警方抓獲斯諾登,然後引渡回美國審判,但考慮到政治上的種種因素,未必就能順利成行;另一種可能則是斯諾登逃亡第三國,像阿桑奇(維基解密網站創始人)那樣東躲西藏,俄羅斯已經向他伸出了橄欖枝(相反,英國內務大臣據說已經知會各個航空公司,請不要搭載斯諾登飛往英國,因為他肯定會被禁止入境)。無論是哪一種結果,有一點斯諾登是猜對了:

  “我是不可能再自由地回到美國了。”

  回顧美國二戰以來的諜報史,因為政治觀念不同而背叛國家、出賣機密甚至叛逃他國的情報人員並不罕見,而其中很多人所掌握的情報也遠超過斯諾登這個臨時工(嚴格地說,他不是NSA的僱員;NSA 把情報事務外包給了某公司,他是該公司的僱員,有點類似國內的勞務派遣工),所以斯諾登的出走想來不會給美國的情報工作帶來太大打擊。

  但是,恐怕NSA會更加謹慎地管理自己的秘密了,特別是對於斯諾登這樣的非政府僱員又非軍人的情報分析師,也許會失去很多工作機會。

  至於盟友的抱怨,更多的只是個形式而已,因為即便沒有斯諾登,大家也彼此心知肚明,情報工作的手電筒素來是既照敵人又照盟友的,甚至可能達成某種心照不宣的默契:彼此監視對方的公民,再交換情報,就可以繞開本國立法機關的種種限制。

  對於其他可能被NSA入侵的機構、大學、公司和個人,抱怨顯然更是沒有用的,最好的辦法就是亡羊補牢,從技術上努力提高防禦水平,保護好自己的數字邊疆。

  順便提一下,“棱鏡計劃”這個名字設計得相當巧妙。一束白光,平淡無奇,但通過三棱鏡的折射,卻可以被拆分出七色彩光的本來面目;情報工作同樣也是這樣,在全世界每天龐大的通話、短信、上網信息交換中,需要將浩如煙海的數據按照一定的規則,以威脅程度、敏感程度作為標準分門別類,才能實現從中提煉出情報的目標。這和時下方興未艾的“大數據挖掘”技術是思路相通的,因此,大力發展數據挖掘技術,很可能就是未來情報戰的制高點,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以求得戰略主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專題: 斯諾登踢爆華府監控國民 演變成中美角力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