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26日電/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這既是新時代破解“三農”困局、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農業高校的歷史責任、重要使命和重大機遇。農業高校應密切結合時代發展的迫切需要,堅定扎根農村、服務農民的信念,通過人才培養、科研攻關、農技推廣、職業培訓和信息服務等多種途徑,在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偉大實踐中大顯身手,為實現科技強國、人才興國的宏偉目標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農業高校應立足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需求,深化農業科技人才培養體制機制改革,全面推進新農科建設與多學科融合。要徹底改變辦學觀念,牢固樹立質量意識,從專業設置、課程安排、教學方法、實踐訓練和師資建設等方面著手,積極推進新農科建設,深化產教研融合,實行開門辦學。要根據農業生產特點和產業發展需求,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學生通識能力、個性發展、創新創業能力與專業技能的“四位一體”同步培養。尤其是要加強實踐育人環節,不斷提升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真正培養出“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接班人。
狠抓科研攻關,實施科技創新。作為農業科技研究的前沿重鎮,農業高校必須以科技振興農業為己任,緊緊圍繞全球農業問題、生態環境、糧食安全、人類營養與健康、可持續發展等重要領域,針對新一輪農業科技革命與綠色產業革命等重大問題大力開展協同攻關,形成農業科技突破與技術集成創新。同時,還要加強基礎研究,完善學科布局,注重國際交流與校際合作,加快建設一流人才隊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為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為加快實現鄉村振興注入強大的科技動力。
加強農技推廣,促進成果轉化。走出實驗室,深入田間地頭,通過試驗、示範、培訓、咨詢和指導等方式,向農民面對面、手把手地傳授科技知識,是農業高校的重要職責和使命。在爭取地方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的協同配合下,通過構建“科研試驗基地+區域示範基地+基層推廣服務體系+農戶”的鏈條式農技推廣新模式,形成院校專家團隊與農企、農戶的有效對接,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與產業發展需求的有機融合,不斷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和對農業發展的貢獻率。
開展職業培訓,提升農民素質。要實現鄉村振興,提高全體農民的科技與文化素質至關重要。這就需要農業高校拓展辦學途徑,探索農村職業教育新模式,實現從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向新型職業農民的轉型升級。通過與政府、學校、企業的合作,以鄉鎮幹部、農技人員、農企經營者、返鄉創業青年和退伍複轉軍人等為主體,開展包括學歷教育、專業培訓等多層次、多形式的職業教育,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術、能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和經營管理人才。
強化信息服務,提供決策咨詢。在信息化時代來臨之際,農業高校必須充分發揮信息庫與智囊團的作用,利用自身所掌握的豐富的信息資源優勢,通過搭建包括互聯網在內的各種信息平台,及時準確地向農民發布科技、市場、勞務和培訓等信息,為農民發展生產、擴大銷售和就業創業提供信息服務,為政府與企業進行產業布局、資源開發與投資等提供決策咨詢,促進農業生產與農村社會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畢耕(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華中農業大學分中心特約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