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互聯網文明如何才能抵達?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5-12 10:19:55  


  中評社香港5月12日電/《人民日報》報道,請試著回答下面的問題:“梨花體”和“咆哮體”有什麼區別?“毫無鴨梨”和“亞歷山大”是什麼關係?“自虐型消費”是怎樣的消費?“生探”是一種什麼新的職業?

  今天的互聯網上,天天誕生著這樣的新概念和新名詞,有的如曇花一現,過些時間就消失得沒有蹤跡;有的慢慢積澱下來,收進詞典,走進大眾生活,成為時代文化新的組成部分。

  一段視頻短片,在奧運火炬傳遞期間風靡全球,凝聚起全球華人的共識;兩位農民工一支翻唱的歌曲,激起億萬國人關於“春天里”的共鳴;一款連USB接口都沒有的上網終端,讓那麼多年輕人如醉如痴,在專賣店前排起長龍;一個並不出奇的“偷菜遊戲”,吸引了許多白領的注意力……互聯網這個平台,可謂時時孕育文化新時尚,催生新的文化現象,它所釋放的蓬勃生機與活力,為文化發展注入新的動力,也帶來了社會生活新的氣象。

  然而,“每一種技術或科學的饋贈都有其黑暗面”。網絡飛速發展,互聯網文化中一些消極、負面的內容也日益凸顯。低俗炒作之風流行,虛假消息不脛而走,淫穢色情不時露頭,“網絡水軍”興風作浪,少數“網絡暴力”行為突破法治底線……如何趨利避害、揚長避短,營造健康文明的網絡文化環境,建設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面臨的新課題,也是新形勢下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面臨的新挑戰。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