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美國中國學:學術史研究的富礦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1-22 09:16:18  


  中評社香港11月22日電/中華讀書報刊載採訪陈菁霞的報道說,海外中國學研究這塊,華東師范大學目前集中在對美國方面的研究,偏重從歷史學這個學科的角度去研究美國中國學的發展史。海外中國學涉及多個學科,某一個單位或個人進行研究是不可能的,只能從一個一個的學科來具體突破、探索,只有將各個學科的成果集中起來,才能夠了解海外各個國家中國學研究的全貌。因為做這方面的研究,我平時的讀書也主要是圍繞美國中國學這個領域,由此進行資料的分析和研究。就我的閱讀經驗而言,以下幾方面的書值得一讀。

  第一類是美國人回顧中國學研究史方面的書。美國人很重視對此的回顧總結工作,幾乎每過幾十年就有一本重要的書出版,如哥倫比亞大學林德貝克(John M.H. Lindbeck)教授的專著《理解中國:對美國學術資料的評估》(Understanding China:an assessment of American scholarly resources,New York:Praeger, 1971)、喬治.華盛頓大學沈大偉(David Shambaugh)的《美國當代中國研究》(American studies of contemporary China,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1993)等。第二類是一些著名學者的回憶錄,如費正清《費正清自傳》(Chinabound:a fifty-year memoir,New York:Harper& Row, 1982),哥倫比亞大學韋慕廷(C. Martin Wilbur)《我生命中的中國:一個歷史學家自己的歷史》(China in my life:a historian's own history, Armonk, N.Y.,1996)、何炳棣的《讀史閱世六十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等。第三類是相關學術論文集,如魏斐德(Frederic Evans Wakeman Jr.)的《講述中國歷史》(東方出版社,2008年)。這類論文集中有很多重要的學術史研究理論與信息。

  此外,一些重要雜誌上的論文等,對我們理解美國中國學發展史都非常重要。如美國耶魯大學著名基督教傳播史研究專家、中國學家賴德烈(Kenneth Scott Latourette)分別在1918年、1921年、1930年寫文章,提出要注意美國中國學研究,對當時的研究情況進行了梳理。賴德烈強調,美國對中國重視不夠,對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缺乏了解,他認為,對中國了解不夠,會對美國未來發展產生不利影響。林德貝克的《理解中國》也是這樣。當時正處於冷戰時期,麥卡錫主義盛行對中國學研究破壞很大,嚴重影響到美國高層對中國問題的認識和把握。為扭轉這種局面,福特基金會開始資助對中國問題的研究,美國國會出台《國防教育法案》,共同推動興建一批中國學研究機構,擴大中國學研究計劃。林德貝克當時就跑了很多地方,對包括歐洲、亞洲和美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學情況做了考察和分析,這本《理解中國》雖然不厚,可是資料翔實,甚至對當時每一個大學獲得多少資金都調查得清清楚楚。這本書對後來的美國中國學研究的發展有重要影響,費正清(John Fairbank)、鮑大可(A. Doak Barnett)都有很高的評價。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