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京媒:中日之爭背後的文化賬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0-21 00:04:40  


  中評社北京10月21日電/中日關係,在好不容易維持了40年的正常化之後,不僅沒有順利跨入“不惑”,走向成熟,反而因為那個原本擱置良久、無甚妨礙的釣魚島爭端,而跌入冰河,陷入泥淖,甚至到了再次開戰的邊緣。

  最近日本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表示支持日本政府“國有化”釣魚島並對中國採取更強硬態度的受訪者,都近八成之多。顯然是敵意十足了。

  觀察者網文章稱,回首再看當年煞費苦心起草並簽署的《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中日關於建立致力於和平與發展的友好合作夥伴關係的聯合宣言》,都已成一紙空文,正無可挽回地隨風而去。

  國際關係學界有個流行的信條:一般情況下,隨著雙邊經貿關係的深入發展,國家間爆發戰爭的可能性也會大大降低。然而,中日兩國間,不僅早已在經貿上深深地相互依存,還曾有過全面友好的蜜月期,有過“中日不再戰”的誓約,有過正式的友好條約和宣言,可是,面對中日關係的特殊和複雜,這些東西卻都失去了應有的作用。

  中日關係之特殊,體現在政治經濟等很多方面,但其中最為特殊、為一般的大國雙邊關係所少見之處,其實是在文化方面。

  在中日兩國大談友好時,最常用到的描述是“同文同種”、“一衣帶水”,這也是世界其他民族對中日兩國的一般性理解。例如,一百多年前美國卸任總統格蘭特游歷東亞,就曾以“日本與中國原為同一人種,從來為友好之國,互有感情”這一說辭為中日兩國調解琉球爭端。

  然而,外人畢竟是外人,只有中日兩國自己心裡明白,兩國間的禍禍福福卻都是因為這個“同文同種”、“一衣帶水”的命定關係。

  將中國踩在腳下是近代日本的立國基礎

  眾所周知,日本自明治維新之後開始實行“脫亞入歐”的國策,“脫亞”是徹底離開以中華為中心的“華夷秩序”,“入歐”則是通過西化進入以歐美為中心的“國際秩序”。但是,對於這個原本就處在中華文化邊緣的島國來說,這條大轉型之路隱含著一個潛在的危險——擺脫了舊的邊緣地位,又落入新的邊緣地位。學習西方而不能超越西方,或至少獨立於西方,日本最終還是一個附屬國家、二流國家。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在一百多年立國之路上,日本實際上採取了一種特別的文化戰略:一方面通過徹底異化、醜化、妖魔化中國和朝鮮等亞洲鄰國,使日本從亞洲文化中完全獨立出來,超脫出來;另一方面,又通過否定現代中國對於古代中華文化、仁義忠信的儒家傳統的繼承,將日本定位為這一偉大東方傳統的正朔,借以使日本在向西方學習現代化的同時,在文化上淩駕於西方之上。即是說,日本近現代的大轉型,在“脫亞入歐”這個基本運動之上,還貫穿了另一個“超亞超歐”的文化戰略。

  不難看出,在這個文化戰略中,中國是最大的犧牲品,而且是二次犧牲。首先,日本將現代中國與日本自身對立起來,通過全面否定前者,將後者各方面的“優越”反襯出來。接著,再將現代中國與古代中國對立起來,通過全面否定前者,使後者成為日本獨享的文化優勢。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