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書畫作品好壞潤格說了算? 害畫家也害藏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1-28 07:33:10  


 
  業內聲音

  誰在炒作潤格?

  時至今日,“潤格”概念已經悄悄衍變和異化。當今的書畫家雖然以平尺論價,但並不嚴格遵循,而是對不同的購買群體有不同的價格。一位專畫竹子的老畫家告訴筆者,他的畫現在3萬元一平尺,如果有人想買來送禮,不打折;朋友買五折;朋友介紹藏家買八折。某畫廊主道出了當今藝術市場的一個事實:當書畫家沒有市場時,畫廊處於主導地位,擁有藝術品的定價權和銷售渠道,而一旦書畫家羽翼豐滿,就自己掌握了作品的定價權和銷售渠道。

  青年畫家張覺(化名)的寫意人物畫現在每平尺標價為1萬元,他承認,他給某些藏家的價格的確比給畫廊的價格低。“我會做一個判斷,如果是想收藏我的畫,而不是轉身就拿到市場上去賣的人,我肯定會給他一個比較低的價格,因為他不會去拋售,影響市場。”

  決定潤格高低的因素比較複雜,畫家的年齡、頭銜、畫科、展覽經歷、獲獎經歷,以及研討會的規格,批評家的推介、在拍賣行拍賣的情況等都可能與此相關,而最重要的則是“名氣”。因此,不少畫家與畫廊、藏家聯合起來,通過辦展覽、開研討會、在媒體上做宣傳、借拍賣行托市等行為來炒作,提高知名度,製造某書畫家作品市場的假象。其中,通過拍賣行炒作提高潤格,簡單可行,價格又明確,是不少畫家的選擇。只要找好托兒輪流舉牌,把價格哄抬上去,是否成交人們不得而知,於是落槌價也就成了畫家的最新潤格。

  行業調查

  市場中的潤格效應

  不久前,知名策展人、某藝術機構負責人賈廷峰撰文《畫家之間攀比潤格害人害己》,引起熱議。他認為,書畫作品按平尺賣是市場混亂的主要惡因。“大家都有惰性了,不去學習和研究,只靠潤格高低來判斷作品好壞,害了畫家也害了藏家。藝術作品是精神產品,有特殊性,藝術家嘔心瀝血創作的作品和花了幾分鐘畫的應酬之作的市場價值怎麼能等同呢?這樣下去,畫家成不了大師,藏家也藏不到好畫。”

  賈廷峰以自己的經歷告訴筆者,對於那些平尺價,只可看成“僅供參考”。“如我代理的N畫家,他現在的市場行情是3萬元一平尺,我到他家裡拿畫,會首先把一道關,只代理能達到藝術要求的作品。但我並不嚴格按照3萬元一平尺賣,同樣尺幅的畫,精彩程度不一樣,這張我可能兩萬多就賣了,那一張我可能4萬元以上才賣。”

  筆者調查發現,為了能多掙錢,很多畫家都有畫大畫的心理,而這種心理正好迎合了藏家的需要。一位不願具名的畫店店主告訴筆者,以他多年的經驗來看,四尺整張的大畫最好賣,小品和鬥方則很難賣出。“人家要收藏,當然是名頭越大越好,畫越大越好。你想,如果畫家的潤格漲一千,那一幅八平尺的畫就漲了八千,一個小品才漲多少錢?”事實的確如此,如果不是因為真正喜歡藝術,很少有藏家對小品和扇面有興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