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美俄知識界聚焦蘇聯勞改營:還會發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6-01 09:56:51  


 
  經濟理性下的瘋狂

  正如左鳳榮、沈志華在《俄國現代化的曲折歷程》所述,俄國的現代化之路,從18世紀初彼得一世改革至今,已有300年,其間改革不下10次,但至今仍未完成現代化的任務。其現代化道路曲折坎坷,付出的代價極為慘重。趕上歐美先進國家,重溫帝國輝煌,是包括列寧、斯大林等布爾什維克領袖和索爾仁尼琴這樣異議分子在內,甚至所有俄羅斯人的共同夢想。

  《古拉格:一部歷史》的現實陳述,隱含著這一龐大的歷史背景。蘇聯的科雷馬和西伯利亞的自然資源,因為氣候惡劣,一直沒有開發。在列寧、斯大林這樣推崇紅色恐怖統治者的心目中,利用囚犯從事這樣的工作顯然一舉數得:繁重的體力勞動和饑餓不僅達到了懲罰囚犯的目的,而且完成了他們建立事功的宏大心願。可以想見,當一座座城市出現在此前荒無人煙的土地上,當連接白海和波羅的海,140英里河道的白海運河,僅僅21個月就從藍圖變成現實之後,主要推動者斯大林的胸中怎能不湧起“舍我其誰”的豪情?

  起初,古拉格系統只是殘酷而無情的鎮壓和懲罰機制。在蘇聯的勞改營體系中,犯人一旦被逮捕,就開始受到非人化對待。在囚犯稱之為“絞肉機”的程序中,從逮捕,到被審訊,關進監獄,被押解,到達勞改營,超負荷和非人性的強制勞動,以及按照完成的工作量分配食物,幾乎每一個步驟都有可能讓受害者死亡。正如安妮.阿普爾鮑姆所言,對待囚犯就像對待牲口或者成堆的礦石一樣,除了從事勞動生產,他們的生命毫無價值。

  最終,古拉格的犯人們逐漸滲透了全蘇聯的各行各業。他們從事伐木、養魚、宰畜等農牧業,修建鐵路、公路、水壩等公共工程,甚至還參與製造導彈。遍布全國幾百所勞改營,成為了蘇聯經濟重要的組成一部分。以最低的投入換取最大強度的勞動,造就性價比最高的產出,是斯大林極權統治下瘋狂的經濟邏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