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對孔子思想中“時”的認識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7-28 09:26:16  


孔子
  中評社香港7月28日電/對於孔子的思想,一般認為“仁”是其核心,相關討論也較為充分。其實,孔子思想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時”。由於學界對孔子思想中的“時”還不夠重視,討論較少,因此很有必要加以深入研究。
 
  孔子是依時而定的“聖之時者”
 
  孟子曾對幾位享有盛名的歷史人物作過評價:“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孟子.萬章章句下》)伯夷就是商末不戀王位、反對戰爭、不食周粟的孤竹君長子,他被作為清正廉潔的楷模。伊尹是輔佐商湯伐桀立國的阿衡(宰相),後又輔佐三位商王,以敢擔當、堪重任而著稱。柳下惠是魯國的賢大夫,以寬厚仁和而知名。對於孔子,孟子作出了“聖之時者”的評價。所謂“聖之時者”,就是說孔子能夠不拘泥於成規,能相機行事、依時而定。因此,孔子是金聲玉振的集大成者。
 
  實際上,孟子“聖之時者”的評價來源於孔子自己的主張。孔子在《論語.微子》中對被稱為賢人的伯夷、叔齊、柳下惠等人的德行作過褒獎有加的評價,但談到自己時卻說,“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這裡的“無可無不可”,說的是萬事萬物沒有什麼絕對不變的,可與不可看起來是相互對立的,但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它們之間存在著辯證的統一。也可以說,孔子是用辯證的方法看待問題的,認為矛盾的雙方可以轉化,一切都應相機行事、依時而定。《論語.裡仁》中還記載了孔子的一段話:“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這是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事情,沒有一定要怎樣做、不要怎樣做,只要怎樣合理恰當就怎樣去做。對孔子而言,一切都不是固定不變的,一切都要順應時勢,相機行事,擇善而從,力求得體,以獲得最佳效果。《論語.子罕》中有:“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戒絕的四件事情——不任意、不專斷、不固執、不自以為是,也從反面表達了要順應時勢而不要固執偏頗、任性僵化、一成不變的主張。
 
  孔子善於採用依時處事的方法
 
  在《論語》等文獻中,我們可以找到許多孔子在處理問題上靈活採用“無可無不可”、依時處事的例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