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工業內遷血脈存:抗戰時沿海工業遷渝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0-09 12:35:49


 
  當時,除了先期到達重慶的這14家企業外,其餘內遷各廠設備、人員,均在輾轉西行途中。因戰局動蕩及人地兩生疏,廠商面臨不少難題,而國民政府方面急盼工廠早日復工,以供應軍需民用。

  面對心急火燎又滿懷惶惑的企業界同仁,林繼庸開門見山說:“各廠抵渝,勢如散沙,非急謀籌設樞紐,不足共策進行。”與會者因此一致決定,籌組“遷川工廠聯合會籌備委員會”。

  滬漢渝 一線牽

  沙利文飯店會議兩個多月後,在重慶安頓下來的廠礦企業陸續增加到30餘家。4月17日,遷川工廠聯合會正式成立,大家公選顔耀秋、龐贊臣為正副主任委員,吳蘊初等為執行委員,並規定每年這一天定期召開會員大會。

  該聯合會的章程明文規定:“本會以適應抗戰建國之需要,協助各廠遷川恢復生產,增強國力,並於抗戰勝利後協助迅速複員,增加生產為宗旨。”

  日後的事實證明,這個臨危受命成立於重慶的戰時企業組織,的確為在漫天烽火中保存及延續中國現代工業的寶貴血脈,做出了不能磨滅的貢獻。

  其實,這些內遷企業家們一開始的主要目的地,並不是重慶及四川,而是武漢三鎮。

  全面抗戰爆發之初,資源委員會即委派林繼庸等親赴上海各民營工廠動員,上海工業界領袖顔耀秋、胡厥文(嘉定人,創辦新民機器廠)、吳蘊初、支秉淵(浙江嵊縣人,現代中國機械工業奠基者之一)等積極呼應,內遷已成多數重要行業廠商之共識。

  到1937年11月12日上海陷落為止,共有民營工廠146家遷出,除部分廠家因路途受阻遭到損失,或被迫滯留外,安全運抵武漢的機械材料共計14600多噸,技術工人2500餘人。這些廠商只要稍有條件的,都在積極準備恢復生產,因企業不怕一時虧損,就怕長期停工,何況國難當頭,加緊生產也能為救亡圖存盡一分力。至1938年元月,共有64家工廠先後在漢復工。

  同時,以顔耀秋、支秉淵為正副主席的遷漢工廠聯合會,又有意到武昌城外洪山一帶設立臨時工業區,安置越來越多的遷入廠家。但當地地價飛漲,一時難以成交,而湖北省建設廳官員更提醒說,省府已決定遷往鄂西,此刻企業在漢作長久之計,似非適宜。隨著國都南京失守,戰局急轉直下,武漢轉眼也危在旦夕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