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鄭雲:漳州月港興衰與窑業盛敗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9-03 00:27:34


  中評社香港9月3日電(記者 黃博寧)福建龍海市博物館館長鄭雲日前在第三屆兩岸文化發展論壇上以漳州月港興衰與漳州窑業的盛敗入手,得出結論認為:安定的社會環境,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創造出社會財富,發展對外貿易,這一歷史教訓或可引為今天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振月港雄風的一個重要啟迪與借鑒。

  鄭雲表示,明末清初廈門發展起來後漳州月港一蹶不振,不久就完全衰頽,在歷史上消聲匿跡。其衰敗如此之快,同明王朝橫征暴斂和西方殖民海盜的騷擾劫掠,以及慘遭戰爭的破壞有直接關聯。

  十七世紀初,西方殖民主義者入侵南洋,荷蘭占據爪哇島,控制南洋南部,西班牙侵占菲律賓群島,控制南洋東部,並屢次侵犯福建沿海地區,他們嚴重破壞了月港的海外貿易。《天下郡國利病書》載:“自紅夷肆掠,洋船不通,海禁日嚴,民生憔悴”。再加上明封建統治階級政治上的腐敗無能、橫征暴斂,貪官污吏的勒索和掠奪也加速月港的衰落。還有明末鄭芝龍起兵反清的戰亂和“遷界”也破壞了月港的對外貿易。

  同時,漳州月港內河港小水淺,江海交接處水深差距很大,大船不能直接靠岸,貨物裝卸要經過駁船搬動,海船出入受潮水限制;而廈門港港闊水深,島的周圍皆是水深二十米以上的港道,萬噸海輪可不受潮汐的限制隨時出入港口。與廈門港相比,月港自然地要顯得不方便。廈門港開始取代月港,並迅速崛起成為國際貿易商港。這樣,漳州月港衰頽並完全退出海外貿易港口的歷史舞台。

  從16世紀中後期興起到17世紀後期衰落,整個漳州窑業的興衰僅有百餘年,這與月港海外貿易息息相關,具有鮮明的時代特性。在漳州月港衰落後,月港海上貿易的停頓,大量瓷器外銷轉口到東南亞、日本及歐美的航線途徑已經中斷。因月港繁盛而發展起來的漳州窑業,也嚴重受阻很快衰敗,只是再延長一段很短的時間而已。

  後來,清廷為瓦解鄭氏而定的“海禁” 和“遷界”政策,嚴禁商民下海貿易,致使還有一點商旅貿易的漳州瓷器外銷交通完全斷絕,漳州窑業終因銷路完全受阻而走到盡頭。當鄭氏反清勢力消除後,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廷在廈門正式設立海關“開海貿易”,此時聲名遠揚的漳州瓷器在國外已經銷聲匿跡。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