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人民日報:體育能否擺脫數字崇拜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1-20 10:27:57  


 
  然而,金牌數量的快速增長,卻無法掩蓋項目結構失衡、生產方式單一、金牌成色不足的現實。在我國自1984年出征奧運會所收獲的獎牌中,跳水、舉重、體操、乒乓球、射擊和羽毛球這6個傳統優勢項目摘取的金牌數,竟然占到金牌總數的七成以上。幾大傳統優勢項目的持續堅挺,不但令對手驚嘆不已,而且也與基礎大項的不見起色、三大球的日漸低迷和弱勢項目的積重難返形成鮮明反差。

  令人擔憂的是,在實際運行中,獎牌榜的數字已與名譽、地位、利益直接掛鈎,金牌在很多時候被異化為相關部門的政績工程。更有甚者,一些地區和部門為片面追求獎牌數的增加,甚至不惜以犧牲全民健身、荒廢民生體育為代價。“唯金牌論”和功利體育的大行其道,致使篡改年齡、服用禁藥、黑哨假球等體壇亂象屢禁不止,致使國民體質連年滑坡的趨勢始終得不到有效遏制。可以說,這樣的體育發展模式,已經與推進公共體育、強健群眾體魄漸行漸遠。

  我們能掙脫金牌捆綁嗎?

  中國體育發展方向已經具備由“以量取勝”向“以質取勝”轉變的現實可能,政府和公眾對如何發展體育運動的思路也已日漸趨同

  最近,某網站推出一項調查:如果中國代表團在倫敦奧運會的金牌數大幅縮水,你會如何看待?

  這樣的假設如果放至不同的時間維度,答案將截然不同。24年前,當中國軍團從漢城(首爾)奧運會鎩羽而歸,國人爆發的強烈失意令人刻骨銘心。作家張石山當時如此描述,“炎黃子孫,誰不渴盼民族的振興,哪怕僅僅是在全民輸血重點保障的體育戰線上大獲全勝?我們渴望勝利,渴望成功,我們再也輸不起”。而如今,人們看待金牌的視角早已發生改變,時間鍛造出更為包容、理性的國民心態。隨著時代發展、社會進步,國人對於體育的認同感和價值判斷,不再僅僅寄托於比賽輸贏或金牌多寡,而更多取決於攸關民生的大眾體育、取決於國民體質的切實提升。

  與此同時,更多人開始反思不計成本的金牌生產方式,以及以成績論英雄的體育價值觀。花大代價撈取含金量低的金牌到底有何意義?脫離大眾的精英培養機制是否扭曲了體育的本質?傾斜過度的奧運金牌戰略何時才能得以扭轉?中國職業體育的發展為何始終難與世界接軌?在不斷追問中,改革現有發展模式、讓體育回歸大眾的呼聲日漸高漲,這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中國體育擺脫數字崇拜的民意基礎已然形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