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人民日報:體育能否擺脫數字崇拜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1-20 10:27:57  


 
  政府和體育主管部門也意識到這種民意表達,固守多年的體育發展方針開始發生鬆動。北京奧運會後,“努力推動我國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發展目標的確立,更使中國體育迎來戰略轉型的最佳契機。國家體育總局負責人近幾年在不同場合表達過類似的觀點:奧運金牌數量已經達到預期,在衡量體育綜合實力方面,金牌數量不應是唯一指標。官方聲音傳遞的信號表明,中國體育發展方向已經具備由“以量取勝”向“以質取勝”轉變的現實可能,政府和公眾對如何發展體育運動的思路也已日漸趨同。

  進一步而言,中國體育之前奉行的追求獎牌數量重於全民體育普及的發展思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確實發揮過改變弱勢地位、重塑國家形象、提振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但如果從體育發展的本質規律看,依靠行政手段選擇性發展某些項目,以謀取金牌數量最大化,畢竟不是長久之計。一位體育官員曾經直言,為了追逐金牌數量竭澤而漁、功利主義、違反事物發展規律的做法,將給中國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後果。從這個意義上,掙脫金牌枷鎖和尋求戰略轉型已是中國體育順應時勢、合乎民意的必然選擇。

  拿什麼破除數字崇拜?

  當政績考核方案不再以金牌數量為單一衡量標準,官員才有動力把精力和財力真正投向群眾體育。

  體育系統對於金牌數量的痴迷,與某些地方政府揮之不去的GDP情結如出一轍。片面追求數字的背後,歸根結底是利益在作祟。

  有一個說法,運動員脖子上的牌子,等於自己的房子、教練的票子、領導的位子和地方的面子。一塊金牌背後,往往可以牽出一條完整的利益鏈條。一位業內人士坦言,國家層面是奧運會,省一級是全運會,這兩場賽事決定了體育官員的經費、獎金、職稱和待遇。

  若要斬斷金牌與政績之間的利益糾葛,改革現有體育工作評價體系就成為一種必然。不久前,國家體育總局一位負責人向媒體透露,今後對各級體育部門官員考核的評價體系將向群眾體育傾斜。在廣東等一些發達地區,已開始淡化“金牌考核”,市縣以下的體育部門已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群眾體育上。應該說,這是一個積極的政策信號,當政績考核方案不再以金牌數量為單一衡量標準,官員才有動力把精力和財力真正投向群眾體育。

  不過,有地方體育官員表示,在體育考核項目中,除了競技體育可以量化外,其餘的項目都不是很好評定。鑒於此,國家體育總局出台並正在試行針對群眾體育的“剛性”評價體系。也許就像一位網友所暢想的,今後考核體育官員就看他修了多少塊免費球場、建了多少乒乓球台、組織了多少拔河比賽……對百姓來說,鍛煉條件得到改善、健身需求得到滿足,遠比金牌榜上的數字遊戲來得更實在、更有意義。

  當然,這種新評價體系能否落實到位,將有賴於合理的制度設計和完備的執行機制。令人欣慰的是,金牌至上的評價體系在一些大型運動會上已經得到糾正:城運會、全國體育大會等賽會不再設置金牌榜、參加世界大運會由“掛牌”大學生改為真正大學生……這些讓體育回歸本源的嘗試,也讓人更加確信:儘管糾偏的過程不會一帆風順,但只要按規律辦事、沿著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前行,中國體育依然前景向好。 

  拿什麼破除數字崇拜?這不只是體育職能部門一家的事,更需要全社會做出改變、形成合力。當媒體不再死盯著金牌榜上的數字變化,當運動員不再遭遇“勝者王侯敗者賊”的尷尬,當更多人自覺落實大體育和大健康的理念,中國才會由體育大國真正邁向體育強國。(來源:人民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