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原點徘徊 中國排球17年職業化成死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2-05 20:29:05  


 
  高沈陽1995年7月調到排球處工作,那正是中國體育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階段。足球已經在職業化的道路上邁出一大步,作為三大球之一的排球怎麼辦?高沈陽上任之初,時任國家體委副主任、中國排球協會主席的袁偉民給他出了這麼一道題。高沈陽為此做了很多調研,還專門拜訪了領導足球職業化試點的足協副主席王俊生和許放,不久後他又把王俊生請到排協和大家探討中國排球的出路。

  高沈陽上任後觀摩的第一項賽事,是在江西南昌舉辦的1995年全國錦標賽。

  “環顧四周觀眾席都是空的,看到的和想象的完全不一樣,再對比足球改革之後球市的火爆,我壓力很大。其實那個時候我對國情的認識也比較膚淺,但可以肯定的是排球在傳統體制下肯定走不下去,需要改變。”在賽場,高沈陽認識了唯一去報道比賽的記者楊瑪琍,而後者也用“排球再不改變,就很難生存”來形容當年排球改革的迫切性。

  這裡必須要交代一下當時中國社會的大背景,在那個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年代,體育已經不可能完全依靠國家投入解決自身生存和發展,政府投入越來越少,同為三大球,足球籃球已經開始下海試水並初見成效,同樣投入多,產出慢,金牌少的排球受到的衝擊也很大。

  當時,中國女排正處於“五連冠”後的低谷,接連換帥,成績一路下滑,不僅在世界大賽上名落孫山,連亞洲冠軍也拱手讓出。幸有袁偉民出面請回郎平執教,才算給低谷中的中國排球注入一劑強心劑。在國內賽場,最高水平的比賽也沒有觀眾捧場,運動員面臨收入低、沒出路的雙重困難。受此影響,打排球的孩子越來越少,人才基礎越發薄弱……

  “我們當時的主導思想是,在市場經濟的地位已經確立的前提之下,我們搞俱樂部聯賽,要把封閉的比賽包裝成公開的有商業價值的東西,只要這樣才能把局面搞活。想讓這個新鮮事物生存下去,那就要打破一些傳統,其中最核心的東西就是人才必須要流動,只有流動才能相對平衡,越平衡競爭會越激烈,比賽越好看。觀眾愛看,球市好了,自然就會有更多的資金注入。但是想讓人員流動有個全運會的問題,全運會對於地方來說比奧運會還重要,所以如何既能保證地方的利益又要把這潭水整活了,這就需要政策來引導。”高沈陽並不認為當時中國排球界的想法有多麼成熟,但是改革的方向已定,決心已定,重要的就在接下來的行動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