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佔領行動”影響香港的現在與未來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3-27 10:47:11


 
  “佔中”取態極端情何以堪

  第六,論者認為,“含沙射影,蠱惑人心,扇風點火”,都屬理性化的工具性政治行為,難以厚非。比如上引某人,行聲繪影,將“明日香港”與“今日朝鮮”相提並論,為“逢中必反”加強名望,便是很好的例子。也有論者認為,如此過份誇大其辭,難令智者信服;但也有人說,在群眾動態(Group Dynamics)大勢之下,沒人理會那麼多“學術分析”問題。又有人乘習近平在澳門慶賀回歸典禮上接見梁振英時循例說了幾句客套話,便指當年董建華也是在聆聽了類似好話後,悄悄地下台了。有人說,其意在於鼓動士氣,指“佔中”仍然勝利在望,殊不知梁特首或身心疲憊,實無“腿疾”也。

  又有某位份屬學術界的“泛民”要人,在某個學人晚餐聚會上說,今日北京已不如以往般器重香港,因為經濟發達,外資不必假道香港,可直奔上海、北京等大都會而去,更為划算也。有人說,這一語“道破玄機”,似指祖國“過河拆橋”,急須“撒嬌(佔中)取寵”也,儘管CEPA惠港源頭不絕來水。也有人不以為然,指“撒嬌”之說,未免小視“雙學”的萬丈雄心,詆毀了年輕人追求理想的“滿胸熱血”!

  “民主自由”與“民族大義”何適何從

  第七,對“非‘真普選’不可”的“佔中”一族,這顯然並非選題。然而,令人感慨不已的是“逢中必反”的輿論造勢“只攻其一,不及其餘”。2012年11月號《中國評論》拙作,針對當時“反國民教育”運動中有關“中國模式”的熱門話題,試圖解讀近現代國人如何歷盡萬劫,今日不僅溫飽有餘,力奔小康,沿海城市,更是豐衣足食;國家欣欣向榮,國力急追列強,不再辱受霸權欺凌。凡此種種,都離不開國家政權穩定,權力相對集中,政令可行。為了“統一認識,聚焦行動”,所謂“學術自由、言論自由,新聞自由”的幅度,在大陸也就自然而然,必須打個折扣,或大或小,有所限制了。姑不論“自由民主”如美國者,學界中人,礙於諸多出版社的潛規則,今時今日,自我審查,不便暢所欲言的,大有人在。

  撫今追昔,美國“麥卡錫主義”無孔不入、也就是錢學森回國參加祖國科技建設的年代,也不過是六十年前的事。而今內地所見的“學術自由”程度,相對於美國而言,顯然在迎頭趕上。尤其在科研著作方面,與美國的差距幾乎為零,社會科學哲學領域方面的差距也在加速縮小。這都是有識之士不能否定的事實。

  反觀香港彈丸之地,一則在各政黨互為傾軋煎熬之下,幾事不分大小輕重緩急,“議而不決,決而不行”;二則受制於“逢中必反”輿論炒作,不少港人坐井觀天,不時將“人權問題”,無限上綱,即使包拯再世,亦欲辨難言;又或終日碌碌於“民主自由”等政治理念,何能透視大局,以中華民族屹然崛起,不畏強權而自傲呢?

  誠然,更有論者感慨陳詞曰,源自法國大革命啟蒙哲學的自由、平等、博愛(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命題,如今似乎僅剩“自由”的“個人(或集體)主義”理念,而“民主(選舉)”則取代“平等、博愛”的道德導向,成為個人或社團集體爭權奪利之下“互為制衡”的政治機制。套句老話,“自由”與“民主”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儘管正反兩方難以絕對平衡。有人說,落實到“泛民”對廢除立法會功能組別的訴求,結果很可能是以一個社團集體的利益取代另一個社團集體的利益,社團人數不論大小差別如何,但對社會整體的利與弊而言,顯然是難以權衡的。

  無論如何,中國人比較難以接受的是,當今西方各國僅談“自由民主”意識形態,而不知不覺中淨化了“平等、博愛”的人文哲學。北京近年復興孔孟學說,世界各地紛紛成立“孔子學院”,是屬消極“補遺”之舉,,抑欲藉以全面弘揚中國傳統的“中庸理念”與“和諧精神”?僅拭目以待。

  “學術分析”與“知識良知”,其奈我何!

  第八,有論者說,“佔中”中人,僅因應高度簡單化的政治理念與口號,一窩蜂而上者,肯定為數不少。而當運動蔓延、波濤洶湧時,“始作俑者”,也難以操控,或“指點迷津”。就如學聯秘書長周永康同學事後自白,“佔中三子”原計劃是“佔領3天……但及後眼見有數以萬計市民留守,不再堅持退場”(見《明報》2014/12/29)。

  如此,則德高望重的大學問家“醍醐灌頂”,亦無濟於事。最難入眼入耳的是不少滿腹經綸、深諳“客觀分析”、維持“價值中立”的專家學者,也投其所好,推波逐浪。也有冷眼靜觀時變的第三者,對“佔中”期間,一眾主事高官的綏靖安撫表態方略,深感不滿,以為口口聲聲,“完全瞭解,充分讚賞年輕人的理想與熱情訴求”連篇好話,無異視振臂高呼的芸芸憤青為“傻子傻妹”,以致後患綿綿,效果適得其反。

  “佔中”和平落幕實事求是善哉

  最後,幸好,12月中旬“佔中”抗爭,正式落幕後,不見有人自詡“諸葛亮”。如前所說,就連“佔中三子”與“雙學諸君”一早也對“收場”問題,意見相左。然而,確有兩個外地人,一前一後,斷言“佔中”遲早必然“無疾而終”;所言雖不中,亦不遠矣。一位是深交多年、早前任教於香港大學,已經退隱異邦二十多年的老同行。“佔中”伊始,國外報道鋪天蓋地而來,老友關懷,在長途電話中說,“佔中”擾亂市民生活,交通運輸、兒女上學、父母上班、逛街買菜,都成問題。港人實事求是,不勝其煩,“佔中”最後不得人心,非打退堂不可。

  另一位是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蒂爾醫生,適於期間應邀抵港,於10月24日在香港會展中心做公開演講。講題“東盟在中美地緣政治(抗衡)之中”,本與“佔中”無直接關係,但我有幸應邀主持講壇,借機詼諧提醒馬醫生,隔鄰政府總部外,萬人空巷,怕不怕“城門失火”,困於港島,趕不上飛機返回吉隆波?其時,周融(“反佔中”聯盟統領)亦在場,聞馬氏應對類似群眾抗爭具有幹練經驗,欲知其詳。馬哈蒂爾說,同學們餐天席地,風吹雨打,疲憊不堪,遲早挨不下去,就聽其自然吧。看來,港府這次借鑒當年羅馬共和的“延宕戰略”,困死北非“卡太激”(Carthage)王朝的漢尼拔將軍,可說是奏效了。誠然,港府實事求是,“雙學”又何其不然,最後鳴鼓收金,皆大歡喜。

  憶“佔中”接近尾聲時,有論者當心激進分子轉入巷戰打遊擊,但也有人認為,香港幾乎四面環海,與其變成“甕中之物”,不如審時度勢,回家孝敬父母,是為上策也。

  別忘了,鄧小平也是秉承毛澤東的“實事求是”精神,將祖國帶上繁榮富強的康莊大道的,善哉!

  感謝諸位教授此次對“佔中”進行深入的反思,從各自的專業知識解讀曠日持久的“佔中”及其對香港政治、法制、經濟、社會,以及教育文化等方方面面的衝擊和影響;也從歷史角度,評論“佔中”運動的相對規模與長期涵義。感謝大家的精闢見解,我做為論壇主持人受益不少。

  評論員簡介

  郭益耀:現為中文大学新亞書院榮譽資深書院導師。曾任嶺南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香港浸会大学教授,嶺南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 、客座教授,珠海学院商学院院长、教授,及香港中文大學,城市大學客座(訪問)教授。

  鄭赤琰:前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系主任、珠海學院兼職教授、“幫港出聲”發起人。

  雷鼎鳴: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經濟學系教授。

  何濼生:香港嶺南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及系主任、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幫港出聲”發起人。

  劉智鵬:香港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主任。

  霍啟昌:澳門中西創新學院副校監、香港大學歷史系榮譽教授。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5年2月號,總第206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