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香港回歸25週年的回顧與展望
http://www.CRNTT.com   2022-09-06 14:27:55


胡偉星
 
  放手且傾舉國之力支持,可概括為中央對港政策的最顯著特徵。例如應對金融危機、抗擊SARS、“個人遊”、CEPA等,用“傾其所有”、“掏心掏肺”來形容國家對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支持,一點都不誇張。

  遺憾的是,多少年來,香港的管治精英們沒能展示出令人刮目相看的魄力和擔當,欠缺理解中央政府意圖、判斷國際形勢的政治能力。許多官員們的家國情懷、執政為民的理念也甚為薄弱。

  鄧小平當初拍板深圳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個經濟特區,就是以香港為窗口招商引資,說直白一點就是“師承香港”,從學徒做起。深圳多年來對香港這個大師傅衹能“仰望”。

  香港在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的確有令大陸“抄作業”的本錢。那些年,皇崗口岸開出來的香港貨櫃車川流不息,拎著皮包“跑馬圈地”的港商多如過江之鯽。香港在1990年曾經佔比中國GDP 20%,幾乎超過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等經濟大省的總和。那是香港最黃金的歲月,也是港人自信心最“爆棚”的時候。

  這個世界真是變化太快,多年來要仰仗港商鼻息承接“三來一補”訂單的深圳,一個華麗轉身已蛻變為中國矽谷,快得令許多港人未能反應過來。

  “一國兩制”的錯誤解讀及深層次矛盾的爆發 

  二十多年來,香港各界對“一國兩制”的闡釋明顯偏頗,過於強調兩制,淡化一國。這是導致一國兩制“變形走樣”的最重要原因。也因此,香港沒能把握與北京在上半場互相瞭解、互信共贏的良機,回歸長逾十五年的良好開局被打亂。確保“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的道理其實很簡單:一國是根本,根深才能葉茂。

  過去十年(包括第四和第五屆的兩名行政長官梁振英、林鄭月娥的任期 ),由於許多深層次矛盾爆發(包括地產霸權、經濟結構轉型、土地房屋緊缺、貧富懸殊超逾基尼係數警戒線、年輕一代漸失社會上昇通道等)。

  住屋之窘迫是港人永遠的痛。記得林鄭在2017年當選特首,第一個大動作就是成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轉眼任期都快結束了,效果如何,市民有目共睹。根據房屋委員會的最新統計,公屋平均輪候時間超逾六年,創回歸以來新高。董建華當年提出的“3年上樓”目標,經歷數任特首,輪候時間翻倍,徒呼奈何。

  香港是全世界最盛產超級富豪的地方,是按人口比例擁有最多勞斯萊斯的城市。前幾年阿里巴巴的馬雲來香港“敲門”,在山頂的白加道花15 億港幣買了個房子,賣家是被譽為李嘉誠“軍師”的袁天凡,折算成每平方米的價格是136 萬。這個價格創下香港每平方米最貴、全球第二高的紀錄。港府當時劃出的貧窮線,是一人住戶月入4,000元,二人住戶9,000元。可見貧富之間,是天壤之別。

  香港富豪們驚艷世界的這類壯舉,多得不勝枚舉,同樣多的是草根階層的滴滴辛酸淚和聲色犬馬背後的無聲歎息。維多利亞港兩岸的璀璨輝煌,與油麻地深水埗土瓜灣的籠屋和劏房,同時存在。所以說香港是天堂與地獄並存的地方。

  李克強總理5月底在北京會見候任特首李家超,強調要解決民生的“難點、痛點”,是為肺腑之言。

  香港的政治動亂與西方勢力

  香港的嬗變,也與國際局勢與大國博弈密切相關。從鄧小平1980年代初實施改革開放直到21世紀大約前10年,美國基本上採取促使中國和平演變的政策,經貿合作成為穩定中美關係的“壓艙石”,香港因而受惠。 

  眼見無法推動顏色革命,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對中国的强势崛起开始感到不安。

  為了化解歷史上新興強權與既有霸權的敵對競爭關係 ,避免“修昔底德陷阱”。2012年在出席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開幕式的致辭中,習近平9次提到“新型大國關係”,希望以誠相見,與美國增加互信。遺憾的是,對中國的強勢崛起,美國政府及媒體輿論基本上抱持狐疑甚至敵視的態度。

  香港因外國勢力煽風點火進入急劇動盪時期,包括2014年的“佔領中環”、2019年的“反送中”,與中美交惡的態勢大致吻合。特別是從特朗普執政後期或拜登政府的粉墨登場,中美關係像自由落體一樣飛墜。

  由於意識形態、政治體制和人文價值觀的種種不同,中國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的確有很大的認知差距(perception gap)。美國精英階層內心深處一直存在“中國焦慮”(China Shock),不僅擔心中國經濟的規模,還擔心其速度。換句話說,中國在國際舞台不知不覺之間從旁觀者、參與者,轉換成領跑者的角色。這讓習慣了“獨步全球”的美帝感到害怕,覺得這是在“養虎為患”,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二戰後是美國實力最強之時。經濟上,它的GDP佔到全球GDP的50%;它不僅軍事力量最強大,在政治上的道德感召力、文化上的軟實力都是公認的老大。換言之,整個世界秩序就是美國人設計的,幾個主要大國雖然有份加入“董事會”,但山姆大叔“定於一尊”。

  2018年中國GDP達到差不多12萬億多美元,美國是20萬億,在當今全球主要國家當中,超過10萬億GDP的國家衹有兩家,就是中美兩強。冷戰時期跟美國抗衡、中國尊稱為“老大哥”的蘇聯已經成為歷史名詞。今天的俄羅斯,GDP體量相當於廣東的珠三角。

  美國駐香港總領事館,是美利堅在東亞歷史最悠久的外交使團之一。2019年黑暴肆虐的前一年,美國總領館高調慶祝成立175年,硬銷所謂的普世價值,其處心積慮,路人皆知。

  中美之間的貿易乃至綜合國力,已經從量變來到質變的臨界點。香港作為中國最自由開放的城市,未來仍可能遭受更大衝擊。俄烏戰爭開打,西方拋出“經濟核彈”,直接把俄羅斯踢出SWIFT系統。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對潛在的風險必須居安思危,未雨綢繆。

  “一國兩制”進入下半場的前贍

  誠如習主席5月底在北京接見李家超時指出,香港儘管經歷風雨挑戰,但“一國兩制”取得的成功舉世公認,中央落實“一國兩制”決心從未動搖,更不會改變。

  毋庸置疑,《國安法》實施後,香港的確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轉變,尤其是在政治、社會、教育、媒體領域。我們經常聽到“這不再是我熟悉的香港”。無論從樂觀還是感傷的角度理解這句話,香港不再是以前的香港是一個事實,這也是回歸祖國這一歷史巨變的必然結果。

  展望未來,作為“一國兩制”方針核心要義的“愛國者治港”,是實行“港人治港”的最低標準。這一點很有強調的必要,因為在香港還有很多人聽不明白,或者說聽不進去。

  但僅僅會喊口號而沒有真才實學的愛國者,是無法實現良政善治的。北京學者田飛龍曾經撰文指中央需要愛國者賢能,而不是“忠誠廢物”,話雖說得難聽但非常中肯,在香港政圈引起相當大的震蕩。夏寶龍也曾強調要選出“管治能力強的堅定愛國者”,這可視為未來管治團隊大調整的徵兆。

  呼喚“管治能力強的愛國者” 

  按照李家超提出的三大施政方向,包括以結果為目標解決問題、全面提升香港競爭力,以及奠定香港發展的穩固基石,以前者最受關注。他說自己是一個務實的人,“一向相信做事除了要符合程序,更要以結果為目標”。這種做事風格,符合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去年7月向香港管治者提出的要求,“不僅要想幹事,還要會幹事、能幹事、幹成事”。

  香港經過多年“佔領中環”、“反送中”政治折騰,百廢待興,千頭萬緒,急需處理的事可列出長長的清單。為政者,一定要急民之所急,坐言起行,重在落實。

  舉例說,新界土地產權的構成複雜,很多土地仍需規劃,經過繁複的開發審批程序,還要考慮環評保育。但無論多麼棘手,發展就是硬道理。把複雜事情簡單化,還是把簡單事情複雜化,是衡量任何一個政府執政能力的重要標桿。

  香港已經回歸二十五年,“民心回歸”工程依然艱巨。李家超不久前以“將會是一曲新的交響樂”來形容如果成功當選,新一屆政府會以誠懇的態度走入社區傾聽民意。希望他能做一個“全民特首”,彌合多年社會運動造成的撕裂,為香港市民找回以中華民族為根的國家認同和主體意識。

  “一國兩制”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優勢

  顧名思義,香港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把“特別”兩個字發揮得淋漓盡致,對中國才有價值,對世界才有價值。 

  譬如,大灣區的規劃,是香港自開埠以來首次參加中國的發展戰略,也是香港回歸之後“一國兩制”的嶄新實踐。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獨立關稅區四個中心城市十一個行政轄區,這是大灣區的基本盤。香港的傳統產業優勢正在收窄,與內地許多城市的發展差距也在縮小,發展瓶頸顯而易見。大灣區要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區域協同”作為基本原則,對香港經濟肯定是強大助力。 

  所以有很多有識之士認為,這可能是香港再鑄輝煌的最後機會。如果不好好把握,香港“被邊緣化”為二三流城市,不是聳人聽聞之說。 

  “同為香港開新篇”,是李家超的競選口號,何嘗不是香港公眾的殷切期盼?李家超是“一國兩制”昂然邁進下半场的第一任特首。希望他和他的團隊,積極回應社會關切,腳踏實地,帶領香港砥礪前行。亦祝願新一屆特區政府不斷提升治理效能,鞏固、提升香港的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三大中心地位。

  胡偉星:香港25年發展成就有目共睹

  回歸25年來,我覺得香港取得的發展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我概況講三點。第一,過去25年香港的繁榮穩定得到保持。香港過去25年經歷了多次金融危機和社會危機,依然保持住她的繁榮穩定,保持住了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香港金融系統穩健、資本自由流動、人才資源豐富、法治環境良好,仍然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之一。當然,這都得益於祖國的強有力支持,每當困難時刻香港都會得到中央政府和內地的大力支持,使香港能夠挺過難關、繼續前進。

  第二,過去25年香港終於找到了自己的發展方向和定位。香港經濟曾經是“亞洲四小龍”,靠著上個世紀70、80年代亞洲經濟起飛的帶動,崛起為亞洲的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和貿易樞紐。但是幾十年過去,地區和全球經濟環境早就時過境遷,香港的優勢不再,需要重新定位。過去25年香港有迷茫的時候,有悲觀的時候,不知道自己向何處行。最近十幾年,香港逐漸找到自己的定位,這就是要背靠祖國、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搭上中國經濟發展的快車,香港才能保持自己發展的動力和可持續性。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綱要出台後,大灣區一體化發展加速推進,香港與內地聯繫越來越緊密,公路鐵路網、通關設施更方便,香港與大灣區城市“一小時生活圈”初步形成,服務貿易自由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使“軟聯通”進一步深化,香港今後發展前景更美好。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