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一帶一路”帶動沿線區域國家均衡發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3-30 15:33:04


  中評社╱題:“一帶一路”帶動沿線區域國家均衡發展 作者:謝明輝(台灣),台灣競爭力論壇執行長

  作者對中國大陸“一帶一路”戰略進行系統的整理分析。首先,針對該戰略的緣起背景做一說明;其次,將其戰略意涵與具體構想完整分析;最後,對沿線區域國家的影響與發展做統整和敘述。“一帶一路”是中國大陸“轉身”向西發展的大戰略,透過經濟投資與基礎建設等方式,與美國亞太再平衡的純軍事戰略進行抗衡。“一帶一路”戰略之成功,極有可能扭轉全球地緣政治與經濟,改變國際關係中心邊陲的現況,均衡世界區域發展。

  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會議於在北京甫圓滿落幕。這是APEC會議繼2001年在上海舉辦後,時隔13年再次重回中國大陸。與以往韜光養晦的外交政策不同,中國大陸在此次APEC會議上展現出大國有所作為的態度,於會議上正式宣佈了“一帶一路”的戰略佈局,積極建構歐亞經濟一體化。中國大陸希冀“一帶一路”整體經濟效益的發揮,能夠強化APEC的實質效用,壓縮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跨大西洋交易夥伴談判”(TTIP)之作用,並突破美國重返亞洲之島鍊圍堵,以達到削弱美國全球霸主地位的目的。

  緣起背景

  “一帶一路”戰略緣起於2013年9月與10月習近平出訪哈薩克與印尼時,分別倡議共同建設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與貨幣流通的“絲綢之路經濟帶”,以及與東協國家加強互聯互通建設,共創“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所謂“一帶一路”指的正是“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兩個戰略佈局的簡稱。以古之“絲路”為名,就是刻意降低可能引發區域政治的不安,柔化其色彩。“一帶一路”之戰略發想,與中國大陸區域經濟發展採取“點軸開發理論”展開的“T字形”戰略所引發的問題有關。80年代中期的“點軸開發理論”造成中國大陸“工農”、“城鄉”、“地區”差距的不斷擴大,導致中國大陸現今社會三對主要利益集團的矛盾。“一帶一路”戰略正企圖打破並扭轉過去近20年中國大陸與其他國家點狀、塊狀自由貿易協定的發展格局,建構出連結至歐陸的一個連綿延伸的帶狀體系。

  “一帶一路”戰略的本質就在於讓國內產業“走出去”,輸出內部的多餘產能,串連點狀、塊狀之經濟發展,積極參與歐洲“後金融危機時代”之重建,打通東南亞的新興市場,奠定在區域經濟中的核心地位。“一帶一路”的英文縮寫為OBAOR(One Belt And One Road),在國外因其與二戰後美國推出的“馬歇爾計劃”(The Marshall Plan)相似,故被稱之為“中國版馬歇爾計劃”。

  戰略意涵

  中國大陸“一帶一路”的戰略為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最為重視的對外戰略,其戰略藍圖在於“貫通歐亞、連結東西”。首先,戰略中的“一帶”,主要是指向西打通陸路通路,將通路一路向西推進至歐陸,對接基礎設施薄弱的廣闊西部腹地,特別在交通設施建設和油氣管道建設上著力。其次,戰略中的“一路”,則是由東南海路加強互聯互通建設,由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出發,經東協各國,連通非洲後進入歐陸,以減少中國大陸海上貨運在美國海軍巡邏航道上所暴露的戰略風險。“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層意涵,就是要開拓中國大陸的戰略縱深,強化國家安全,取得全球發展中的有利位置。中國大陸受限西部的高山峻嶺與荒漠,因此,東部的千里平疇與廣大太平洋就一直被當成中國大陸發展之重心與全球爭霸的唯一出口。中國大陸取得國外能源與資源,主要就是通過沿海海路進入,於是多數工業和基礎設施也相較集中於沿海一路,使得中國大陸發展核心直接暴露於外部的威脅之中。美國重返亞洲之戰略,即是在加強冷戰的之島鏈封鎖,以扼住中國大陸之咽喉。中國大陸之“一帶一路”戰略,其實正是中國大陸的“轉身”,藉由加大一路向西之開發,開拓戰略縱深,以強化國家安全;換言之,“一帶一路”具有下列雙重戰略考量:①

  (一)避免受美牽制,向西另開安全孔道

  中國大陸的油氣、礦產等資源對國外的依存度高,而這些資源主要通過沿海海路進入中國大陸,來源與管道較為單一,戰略風險偏高。透過“一帶一路”的戰略,加強與其他重要資源國間之合作,使得資源取得更加穩固。

  (二)輸出經濟力,展現經濟實力

  首先,傳統上,中國大陸的出口國都較為單一和狹窄,以美歐日為出口的主要核心位置。但這些國家與地區,其本身經濟增長有限,已為中國大陸較充分之開拓,能夠增量之空間與幅度不大,因此,中國大陸內部過剩之產能不易藉此消化,勢必得另尋新途徑。“一帶一路”戰略,透過向西開發之通路貫通與連結,開闢新經濟帶,打造商品出口的新興市場,以解決內部產能過剩問題。其次,中國大陸可以藉由“一帶一路”的戰略,繞開美國主導並試圖孤立中國大陸的TPP、TTIP等,爭取區域經濟的貿易主導權、定價權,以及資源配置權,搶佔全球貿易新規則的制訂權力與主控地位。

  具體構想

  中國大陸在此次APEC會議上宣佈並推銷“一帶一路”,正是因為APEC經濟體與“一帶一路”戰略所涉及之地域重疊性高。多數東協國家與中亞地區的工業化程度均不高、基礎設施落後,因此,與基礎設備和能源設備有關的管線、鐵路、港口、機場、電信、核電等需求量大。“一帶一路”戰略意義在於以先進的基建與交通技術,以及過剩的產能和雄厚的外匯存底,打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下一回合經濟成長之新興區;換言之,“一帶一路”的具體構想就是欲透過相關基金的籌措,提供有關國家與區域的投融資支持,積極建設與發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資源開發、產業和金融合作等與互聯互通等的有關事項。②顯而易見,“一帶一路”的具體構想包括了經濟發展的建設與資金兩大面向,分述如下:

  (一)積極完善基建與通路

  “一帶一路”戰略直擊了中國大陸通路、通航和通商的三個重要的戰略問題, “一帶一路”戰略正是系統性的解決此類問題的重要手段。③從現實來說,既然要突破美國勢力在太平洋的封鎖,中國大陸透過“一帶一路”進行“轉身”,向西進取。但考慮到西部與有關區域基礎設施的薄弱,勢必得提升通路推進地區的基礎設施,包括:鐵路公路、通信管網、港口物流,以及油氣管道等。根據資料顯示,中國大陸現正研究並著手建設四條出境高鐵線路,分別包括:歐亞高鐵、中亞高鐵、泛亞高鐵,以及中俄美加高鐵。其中,連接整個中亞和歐洲的“一帶一路”戰略中之“絲綢之路經濟帶”,需要的正是中亞與歐亞高鐵來支撐。籌建此二跨國高鐵的建設原則採“技術置換資源”方式,一方面可確保中國大陸較缺之資源進口,利於石油、天然氣道路之暢通;另一方面,亦可推動中國大陸與周邊各國之連通,方便國際貿易之往來。

  (二)重視金融貨幣策略

  “一帶一路”戰略預計投入上千億美元成立的“絲路基金”與“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作為基礎,提供投融資的支持,輸出中國大陸高鐵承造能力,替有關國家與區域擘劃、佈設交通與網路等基建。④由於中國大陸的外匯存底高達四兆美元,多是買美國國債、投資美國其它投資品等,無法直接補貼財政。“一帶一路”戰略提供的選項,就是從外匯存底中拿出資金成立基金,融資貸款給相關國家與區域,這些新興市場區域拿這些資金購買中國大陸的基建產品和修建基礎設施,透過境外再回到中國大陸內部,解決本來不能用於其內部的外匯,成為中國企業的收入。這些可能成為“一帶一路”的基金整理說明如下:

  1.絲路基金⑤

  在APEC會議上,習近平宣佈將使用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藉此跨出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的第一步。絲路基金從央行的外匯存底中的美元支出,同時解決了中國大陸的一個燙手山芋,避免過度購買美國國債或投資美國的其它投資品等。“絲路基金”是屬於開放的基金型態,可根據地區、行業、或者項目類型再設立各種子基金,以吸引亞洲區域內外的投資者參與。

  2.海上絲綢之路銀行⑥

  “海上絲綢之路銀行”籌建的主要參與機構是海上絲綢之路投資基金管理中心,為一私營基金公司。除了提供海上絲綢之路相關項目資金支持外,更重要的是以民間資本身份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淡化中國大陸的官方色彩。“海上絲綢之路銀行”的註冊資金擬從原來的50億元人民幣提高,並積極鼓勵民間資本與各國參與,現已有多個東協國家表示將參與該銀行籌建。

  3.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中國大陸、印度、新加坡等在內的21個國家已於2014(10)月底簽約,籌備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投資,中國大陸有資金、技術與經驗,發展基建正是中國大陸的專長,中國大陸將出資500億美元,佔持股比例五成。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將與亞洲開發銀行、世界銀行等相互補充,主要用於“一帶一路”上的鐵路、公路、通信管網、港口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其他初始成員國還包括:泰國、馬來西亞、緬甸、孟加拉、斯里蘭卡、文萊、柬埔寨、哈薩克、科威特、老撾、尼泊爾、阿曼、巴基斯坦、卡塔爾和烏茲別克斯坦。

  4.各地方區域基金⑦

  除了400億美元的“絲路基金”之外,中國大陸也有不少地方政府響應“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嘗試成立其它各種類型基金。例如:福州市政府與國開行福建分行、中非發展基金等合作,預計推動設立總規模達100億元人民幣的基金。

  5.其它新成立之國際銀行

  根據訊息顯示,在發展“一帶一路”戰略的基金中,尚包括:金磚國家開發銀行與應急儲備基金,以及上海合作組織開發銀行(原歐亞銀行)等,都對於“一帶一路”所需建設之投資感到興趣,因此,都是相關基金的可能參與者。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