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社評:全球疫情肆虐下上海進博會意義特殊
http://www.CRNTT.com   2020-11-11 00:02:09


  中評社台北11月11日電(評論員 陳鴻斌)2020年無疑是一個極不尋常的年份:東京奧運會推遲了,杜拜世博會也推遲了。G20峰會、APEC峰會以及上合組織峰會都將在線上舉行。美國主辦的G7峰會一再推遲,到現在也未能舉行。連美國大選也出現了大量的郵寄選票,因為擔心投票點人多造成感染。疫情居然導致國際社會如此亂套,這是前所未有的。

  唯有在中國上海,第三屆進博會照常舉辦。更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本屆進博會並非縮小規模舉辦,而是展覽面積更大、展區設置更優、展商質量更高。光展覽面積就比上屆擴大了近3萬平米。

  這不是一般的挑戰。畢竟,進博會的很多參展商都來自國外,今年形勢特殊,這對上海的組織管理能力和危機應對能力,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但上海顯得很淡定,所有準備工作有條不紊,外國參展商積極踴躍,哪怕要隔離14天,也義無反顧地提前來到上海。道理非常簡單,他們不想錯過當下世界最有潛力的市場、最重要的商機。

  進博會是一個風向標,是世界零距離觀察中國的一個風向標,而且一定要放在這三個大背景下,來看這次特殊的進博會。

  首先,要從全球疫情肆虐的大背景下來觀察這次進博會。疫情仍在全球蔓延,過去大半年,所聽到的幾乎都是令人揪心的壞消息。據WHO的數據,全球確診累計已超過5000萬例,累計死亡120萬例。在歐洲,第二波疫情正使各相關國家再度如臨大敵。英國、法國、西班牙每天都是幾萬人確診。美國的情況更令人不寒而栗:確診總數突破1000萬,最近單日確診病例連續超過10萬,不斷刷新紀錄。

  但中國呢?情況截然相反。雖然仍有一些零星病例,比如此前的北京和青島,直至最近的喀什,確實仍不能有絲毫懈怠。但這些零星病例,與許多國家每天動輒過萬的確診病例相比,真是風景這邊獨好

  一些國家不得不再次封城甚至封國,但中國卻早已恢復了正常的社會秩序。因此進博會也給世界提供了一個近距離觀察中國抗疫重大成果的機會。

  外國客商通過親身經歷,可以看到中國到底是怎麼創造這一奇跡的。各國友人可以通過耳聞目睹,感受中國局勢到底怎樣。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其次,要在中國經濟全面恢復的大背景下來觀察本屆進博會。

  2020年太不尋常。毋庸諱言,中國經濟也因此遭遇了重創。第一季度GDP曾下降了6.8%。

  如此大幅度的下滑無疑是前所未有的危機,但這就是抗疫的代價。為了渡過危機,中國不得不忍痛忍痛按下經濟暫停鍵,因此有不少中國企業陷入困境乃至破產,但付出總是有回報的。

  我們看到,正是關鍵時刻的斷然舉措,中國才在很短時間內逆轉了形勢;當全世界還在面臨第一波第二波衝擊時,中國已經努力復工復產,成為世界經濟的一個亮點。第二季度,中國GDP增長3.2%;第三季度則增長4.9%。

  按照IMF最新的預測,2020年中國GDP可望增長1.9%。別小看這1.9%,世界所有大國中,中國是GDP唯一繼續保持增長的國家。

  數據是很無情的,哪怕IMF最近已經上調了2020年的增長預期,2020年各國GDP的預測數據是:美國-4.3%;德國-6%;法國-9.8%;意大利-10.6%;英國-9.8%;日本-5.3%。即便印度被認為是一個後勁十足的新興國家,今年的預測也是-10.3%。中國由此成了唯一的兩點,這確實有點不可思議。

  所以在國慶長假期間,在很多國家無奈繼續封城封國的同時,中國各景點卻是人滿為患,高速公路擁堵異常,那熙熙攘攘的熱鬧場景、那強大的消費實力,確實讓全世界感到驚訝和欣羨。

  萬千海外客商雲集上海灘,就是看到了中國經濟的機遇,尤其是在當前世界經濟危機的時刻,要努力抓住中國商機。

  在商言商,那麼多客商哪怕舟車勞頓,哪怕要隔離14天,也義無反顧來到中國,來到上海參加進博會,就是為抓住商機,為未來布局。許多客商參加進博會的第一件事,就是確認明年將繼續參加,因為同盟不願失去足以重要而不可多得的機遇。

  當然,他們也能近距離感受中國經濟的活力,尤其是考慮到進博會閉幕的次日,就是中國最火爆的“雙11”。

  關鍵時刻,中國更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促進了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

  再次,應在推進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大背景下來觀察這次進博會。

  雙循環是一個熱詞,完整表述應該是: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為什麼要推出這一新發展戰略?這是基於深沉的憂患意識和深邃的戰略眼光。

  一段時間以來,特別是疫情發生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變化,我國發展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日益凸顯,不穩定性不確定性逐步加大。具體來說,世界經濟嚴重衰退,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萎縮,國際金融市場動蕩不已,國際交往明顯受限,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在一些國家極為盛行,地緣政治風險上升。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但國內呢?中國經濟的優勢就是國內足以構成一個巨大的市場。中國有14億人口,人均GDP已突破1萬美元,是全球最大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居民消費進一步優化升級,同時與當代科技和生產方式相結合,這一切都蘊含著巨大的增長空間。

  因此,這個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的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而推出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重要戰略抉擇。

  擴大內需和擴大開放並不矛盾。國內循環越順暢,越有利於形成參與國際競爭和合作的新優勢。當然也毋庸諱言,對一個新的戰略,難免會有一些疑慮和雜音,尤其是國外有些人可能會錯誤理解:是不是中國改變戰略了要閉關鎖國了?情況恰恰相反。

  我們面臨著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新形勢。在深圳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就指出,世界經濟面臨諸多複雜挑戰,我們決不能被逆風和回頭浪所阻,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他還強調:新發展格局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這樣的表述,應該是很有針對性的。第三屆進博會如期舉辦,萬商雲集,交易活躍,這正是中國進一步開放的最好說明。

  中國人秉持少說多做、只做不說的精神。相信通過本屆進博會,全世界可以看到中國奇跡是如何產生的。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