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解讀胡錦濤對台新論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2-28 13:28:27  


 
  (3)更具人文關懷和感情色彩,像“命運共同體”、“共同家園”之類的提法,從歷史講讓我們追懷兩岸同胞共同的血脈、文化傳承;從現實講是上百萬台商現今在祖國大陸生活發展的生動寫照;從未來講則描繪了兩岸同胞共謀和平、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美好願景。

  (4)更易得到國際社會的理解和支持。胡錦濤做報告次日,白宮發言人(約翰德羅)即表示,“美國注意到胡錦濤對台海關係措詞溫和的發言,他們相信,中共在向追求和平的正確方向前進,美國也認同,台灣問題必須由海峽兩岸所有人民,透過溝通、對話,共同决定”。〔香港,中國評論網,2007年10月17日〕

  基調是“和平”

  海內外輿論一致認爲,胡錦濤十七大政治報告談及台灣問題的基調是“和平”。胡錦濤重申“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决不放弃”,强調要“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真誠爲兩岸同胞謀福祉、爲台海地區謀和平”、“凡是對台灣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對維護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對促進中國和平統一有利的事情,大陸都會盡最大努力做好”。他幷鄭重對台灣各個政黨呼籲,“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定》,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

  台灣《中國時報》的一篇評論認爲,“從毛澤東、鄧小平以來,中共領導人只談兩岸要「和平統一」,但在「過渡階段」的當前,胡錦濤是第一個將「和平協議」納入中共黨內最高指導綱領來對待。這也顯示「反獨」是中共當代領導人的主要任務,而非「促統」。胡錦濤提出這項政策,無疑爲兩岸的「過渡階段」提出了指導性方針,而這很可能影響未來五年、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兩岸的政治互動”。(白德華:胡錦濤首度籲簽兩岸和平協定,中國時報 2007.10.16)。

  胡錦濤指出:“台灣任何政黨,只要承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我們都願意同他們交流對話、協商談判,什麽問題都可以談”。台灣學者普遍將這段話解讀爲胡是向民進黨喊話,這種評論無疑是正確的;但更耐人尋味、同時也是目前評論家們似乎沒有很關注的是,胡錦濤通篇都沒有提“九二共識”,這絕不可能是疏漏忘記,而必然隱含縝密的思考。

  筆者對此的解讀是,因爲“九二共識”只是大陸與台灣泛藍陣營之間的共識,泛綠則否認這一共識的存在。爲了擴大一個中國原則的適用面,泛綠如果真想改善兩岸關係,可以脫開“九二共識”的問題,找一個他們自己對於一中原則的表述方式。過去就有過綠營重要人物提出其表述而得到大陸善意回應的先例。此外,這段話也暗示台灣任何政黨在做出自己對一中原則的表述時,不能做“指鹿爲馬”式的表述,或只有“各表”而沒有“一中”;其表述可以不同,但必須能確實體現出“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精神。面對台灣綠營大搞公投入聯,胡錦濤仍呼籲兩岸進行談判,簽定和平協定,而且不再提“九二共識”,這一舉措確實體現了北京“只要和平還有一缐希望,我們就要進行百分之百的努力”,體現了對於和平的誠意和苦心。

  過渡期設計與“現狀一中”

  胡總書記這篇報告多次出現“和平協議”、“和平發展框架”、“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的提法,顯然,這些幷不是兩岸最終統一後的情景,而是對統一前“過渡期”的設計,是“維持現狀”的設計。國民黨政策會副執行長張榮恭指出:“胡相當重視所謂‘和平協定’的內容,因爲這將‘兩岸關係的現狀’,定義成北京當局已能接受的‘一中事實’,亦即只要這‘現狀’不被改變,彼岸就不會計較了。而這樣的現狀,也包含了‘台灣現有的規定和文件’所體現的事實狀態在內”。〔中國時報 2007.10.16姚盈如:國民黨:胡此刻提出顯示柔軟身段〕胡錦濤重申:“儘管兩岸尚未統一,但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在未來一段相當長時期,大陸對台戰略就是要維護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現狀,而台灣任何政黨只要不去挑戰這一現狀,兩岸的和平就有保障。

  胡錦濤指出:“任何涉及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問題,必須由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共同决定”。這顯然是針對台灣分裂勢力企圖以“公投”推動法理台獨而發出的警告。換言之,祖國大陸决不會接受台灣以其單方面“公投”而改變現狀。但從這段話中還可以延伸理解出另兩層涵義:

  (1)如果不是“涉及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問題”,如黨産公投或反貪腐公投,大陸自然不會反對。大陸的政策是反分裂而非反民主;

  (2)將來兩岸統一,也是“改變現狀”,既然是“共同决定”,届時一定要有台灣同胞的同意。

  兩岸雙贏的未來設計

  通讀胡總書記這篇報告,予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那種高瞻遠矚的境界和包容各方的器度。政治報告談及台灣問題的篇幅幷不算太長,但總計共出現七次“共同”,除了前述“命運共同體”、“共同家園”、“共同决定”的“三個共同”外,另四處爲:“解决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兩岸同胞要……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共同努力”;“兩岸同胞要共同反對和遏制‘台獨’分裂活動”;“海內外中華兒女緊密團結、共同奮鬥,祖國完全統一就一定能够實現”。在如此重要的政治文獻中密集出現這麽多“共同”,大約也是第一次。 
  七個“共同”歸結爲一,代表著北京對未來兩岸關係的設計,完全建構在“雙贏”的理念之上。由此出發,還能延伸出更多的想像空間。我們的期待是,通過兩岸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的平等協商,簽訂和平協定,建構和平發展框架,兩岸可以共用中國的主權、共同維護中國的領土完整、在國際上共同提升中國人的榮光、共同推動中華民族的崛起、共同發展雙方的福祉、共同策劃兩岸關係的未來、共議統一。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7年12月號,總第120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