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論兩岸關係新思維中的“同”與“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8-31 00:07:34


 
  異同比較後的感悟或啟示

  未來兩岸關係的持續改善,一定要伴隨某一方的妥協;而且具體的改善進程中,一定有妥協最大的一方,哪一方的長遠目標最不可能實現,哪一方就必須做出最大的調整。但不可能只有一方妥協,一定是三方都要妥協。

  那麼三方都有可能做出妥協的交集點在哪裡呢?顯然就在現在已有交集的地方!而在這幾個點聚焦的各種分歧意見,既展示了兩岸關係繼續前進的主要障礙在哪裡,也蘊含了跨越這些障礙的新思路。依據這樣的分析理路,筆者在前兩節比較研究的基礎上,對兩岸關係的未來得出以下幾點感悟或啟示:

  第一,大陸提出的“一中框架”是有智慧的新思維,以“兩岸各自現行規定”做為搭建“一中框架”的建材,既表示了對對方的尊重和希望對方共同參與的誠意,也使“第三主體”不僅存在於“意念中”,更牢牢紮根於雙方的現行規定基礎上。“一中框架”提出後,藍綠陣營都有重量級人物呼應,施明德等先生提出的“大一中框架”也應當說是在這個概念的啟發下再思考的產物,說明這個概念有很大的延展空間即擁有讓另外兩方妥協接受的可能。

  然而也要指出,僅靠“現行規定”畢竟還嫌空泛,特別是台灣當前所適用的“中華民國”傳統法理在台灣民間已經沒有多少說服力。所以“一中框架”還有賴於更堅實的支撐,如通過不斷發展兩岸經貿交流強化連接兩岸的利益紐帶,通過“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傳播開展各種民間親善交流活動,等等。“一中框架”也需要新的“建材”,如大陸學者辛旗主張儘早給台灣民眾以“國民待遇”,藍營學者張亞中建議發行“中華卡”,都是很有建設性的新思維。

  第二,兩岸官方直接往來已是大勢所趨。而官方往來的目標應是促成兩岸最高領導人的見面,進一步再將其演化成兩岸最高領導人會晤磋商機制,建成這樣的機制就等於產生了一個“第三主體”。為此三方都應對促成“習馬會”繼續努力。如果因為種種原因,“習馬會”無法實現,也要繼續推動和促成馬以後兩岸最高領導人的會晤。在這一目標實現之前,還應在兩岸有合作關係的各類政府職能部門間儘量多設立“共同管理委員會”或“磋商協作機制”,使在某些領域或某些工作層面,可以從目前的“各自管理”轉變到通過雙方共組的“第三主體”共同管理。

  在官方互動的同時,民間也要加強互動,也可成立各種民間性的聯誼或“共管”組織。這樣從低到高、從官到民,層層搭建起對雙方都有約束力的“第三主體”,兩岸的融合就會更快速、更有活力、也更能及時反映兩岸人民的意願和要求。

  第三,在官方往來的進程中必須默契解決“相互承認”的問題,準確說是“承認多少”的問題。這個問題,在大陸的政治語彙中也被稱為是“統一前台灣當局的政治地位問題”,簡稱“定位問題”。筆者個人認為,解決這個問題的答案只能在一個特定的區域內尋找,這個區域的上線是“低於主權”,下線是現行政策——最新提法是“公權力”,換言之,大陸只能在低於主權和高於“公權力”的範圍內考慮承認台灣當局行使權力的合法性問題。對各方而言,必須面對不可能百分百承認的問題!必須強調的是,大陸也不要求台灣方面百分百的承認,我承認你多少,你也如法炮製對我就好了。或許60%是一個可供大家進一步展開思路的“討價點”,未來可能的妥協是:台灣方面要價95%,大陸方面還價75%,最後以85%成交。

  第四,三方的“底線思維”形成了“不過猛衝撞另外兩方底線”的默契,這對於保持和平發展的和諧氛圍極其重要,說明“底線思維”是值得鼓勵的。問題是現狀處在不斷變化之中,相應地各方的底線其實也在變化。任何一方都不會僅僅滿足於“底線要求”,都會盡力去爭取實現長遠目標,那種“不過猛衝撞對方底線”的自我約束未免太過消極,更關鍵的還是要讓自己設定的長遠目標符合兩岸關係發展的大勢。如果本方的目標不現實,就要勇於調整乃至放棄。台獨就是一個根本實現不了的目標,不僅原教旨式的“台獨共和國”純屬幻夢,就是今日蔡英文等民進黨領導人所宣揚的“台灣事實獨立”也終歸只是自說自話,根本無法達成“法理獨立”,因此讓民進黨“棄獨”絕非強人所難!許信良、謝長廷、施明德等先後擔任過民進黨主席的“大佬”,都朝著認同中華民國體制、包括認同具有一中精神的“中華民國憲法”、乃至建構與中國關聯(如“中國議會”、“大一中框架”)的方向來型塑自己的新思維,這對於綠營人士應當有所啟發。

  第五,假設將來有一天綠營“棄獨”(柯建銘的“凍獨”建議可視為“棄獨”的第一步),藍營的反應無非是向“更獨”或“更統”的兩端移動,但“更獨”的可能性理應小於“更統”,換言之屆時國民黨最可能的選擇是向“緩統”方向調整政策。一旦出現這種局面,大陸要怎麼回應?到時候,大陸肯定將比今日又強大了,那是否要把“緩統”變成“急統”?按照習近平主席“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如果台灣真走到那一步,可以說是對大陸展現了極大的善意,大陸理應更有耐心,也更增加回饋台灣同胞的積極性,而決不能更急於促統甚至以武力威脅!其實這些年來藍綠不斷有人提出要大陸“棄武”的要求,大陸則以“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做委婉的回應。在筆者看來,所謂“互信”要信什麼?起碼要相信在滿足某些條件的前提下,對方不會對我用武,所以“軍事互信機制”其實是一種“有條件棄武”。

  兩岸早晚會面對一個選擇:正迴圈———綠營“棄獨”、藍營“緩統”、大陸“有條件棄武”,三方都妥協,使和平發展邁上新台階,最後兩岸攜手共圓中國夢;負迴圈——綠營堅持追求“兩國”,藍營漸漸附和綠營,日益強大的大陸在人民壓力下對台越來越強硬,結果是兩岸政府間的敵對狀態不能結束、政黨間關係不但中共與民進黨繼續敵對,甚至中共與國民黨的關係也轉趨暗淡,最後發展到本應是“兩岸一家親”的民間關係也變得劍拔弩張。筆者衷心希望三方的有識之士都能發揮正能量的新思維,幫助兩岸關係走進正迴圈,避開負迴圈。

  ①《國台辦網站》:《政務要聞》,http://www.gwytb.gov.cn/wyly/201207/t20120728-2860438.htm

  ②孫亞夫:《聚焦破解兩岸政治分歧問題瓶頸的看法》,新華網,2013年6月20日

  ③參閱:黃嘉樹:《大棋局》第108~111頁,香港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13年9月版

  ④“江八點”提出“共議統一”,既然是“共議”,就必須有對岸自願自覺的參加,而目前對岸顯然沒有這種“自願自覺”,這就要等,等就是緩統。等待的期間要做的事就是和平發展,和平發展是為統一奠定基礎,積累條件,所以其實是一種漸進式的、和風細雨的促統,這是“緩統”的另一層涵義。

  ⑤張麟徵:“大一中架構”是台獨與獨台匯流。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4年8月號,總第200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