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改革開放30年 中國成就屬于全世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2-21 23:51:01  


 
三、殺出一條血路 經濟發展大步邁進

1、中國邁向市場經濟 開啓社會主義國家先河

  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黨的十一届三中全會作出了一個事關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抉擇。對于中國的2008年,對于中國改革開放30年,國際輿論幷未吝惜贊詞:進入12月份以來,中國媒體和民衆對改革開放的熱烈回顧,與眼下這個全球金融危機引發景氣低迷的寒冬氛圍形成了鮮明對照——中國人用30年就走過了發達國家上百年的發展征途,創造了人類經濟史上的奇迹。(天津北方網)

  三中全會之後,中國逐步對外開放,在美蘇冷戰的隙縫中,中國堅持自己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幷且在80年代開始告別短缺的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這在當時的社會主義國家是開先河之舉,在發展中國家也是先鋒。中央黨校教授葉篤初說,“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這是新時期最深刻的思想解放之一,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當時,這可謂是‘石破天驚’的做法。”

  正是這一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改革,使中國走上了與前蘇聯模式不同的社會主義道路,正因爲如此,中國才得以在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風雲變幻之際,立下了中國獨立于這一體系之外穩定與繁榮的經濟基礎,同時也保證了改革開放的政治路綫。(湖南《瀟湘晨報》)


2、全球獨創特區制度 改革開放突破口“試驗田”

  1979年7月,中央批准在深圳、珠海、汕頭、厦門試辦出口特區,幷于次年正式定名爲“經濟特區”。由此,中國對外開放邁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第一步。而作爲中國改革開放之初設立的第一批經濟特區的代表,深圳屢屢推出創新之舉,爲全國的改革開放摸索經驗,被稱爲改革開放的突破口和“試驗田”。

  在改革開放的30年間,從最初的“沿海經濟特區”到如今分布在東中西部的各個“綜合改革試驗區”,“特區”可能是最具中國特色和獨創性的産物,以其不斷“突破”和創新,引領著中國的改革發展之路。美國《紐約時報》爲之驚嘆:“鐵幕拉開了,中國大變革的指針正轟然鳴響。”(廣東《深圳特區報》)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說,“特區”的設置體現了中國經濟社會轉型的改革特色。中國國情複雜,改革面臨的困難巨大,沒有現成的書本知識和經驗,必須通過不斷探索和試點,摸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路子來,而“特區”就起到了這樣的“試脚石”作用。

  通過特區“摸著石頭過河”,形成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改革經驗,被逐步推廣到全國:厦門利用外資修建機場、組建地方航空公司、成立合資銀行;珠海技術入股、跨境工業區;汕頭改幹部委任制爲聘任制;海南“小政府、大社會”的行政體制改革……(江蘇新華報業網)


3、成就中國强國夢想 改革開放政策大獲成功

  正是鄧小平這位幾經沉浮的堅强鬥士,使中國擺脫了教條主義和"文化大革命"的致命影響,實現了對外開放和社會經濟改革劃時代的轉變。鄧小平政策的實質體現在他廣爲流傳的一句話: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也就是說,評價所有創舉的標準是具體結果。鄧小平認爲,所有改革只有致力于改善民生、發展經濟、增强實力和繁榮國家,才是有意義的改革。

  鄧小平的天才之處就在于,他善于把自己强國富國意圖的實質傳達給每一位公民。鄧小平認爲,不是爲了改革而改革,改革的目的是把中國變成繁榮的國家。應當說,使中國改革的設計師及其戰友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是,改革始終面向社會,而且平穩且謹慎地進行。(俄塔社)

  最近,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國項目主任戴維•蘭普頓最近在接受專訪時說,“中國人民一直就有建設一個富强國家的强烈願望。改革開放是你們找到的最成功的政策,而成功本身會帶來新的成功。”

  蘭普頓說,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目的是爲了實現中國人民自1840年以來夢寐以求的目標,即讓中國重新成爲國際社會强大而自豪的一員。“我認爲,這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根本動機。”(四川在綫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