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獲救不感恩 複旦冷血門拷問中國社會良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2-23 23:37:27  


 
四、觸動時代痛點 中國亟待道德重建

1、複旦學子冷漠 見證中國社會道德危機

  12月10日,18位驢友通過復旦大學的BBS結伴出游,赴黃山探險。他們也許沒想到,想象中輕鬆中帶點刺激的探險,最終演變成一次驚心動魄的受困,並最終導致一位24歲的民警張寧海犧牲於雨夜的黃山絕壁。劫後餘生的他們更沒有想到的是,走出迷路的黃山,他們卻進入了一個更大的困境。事件在網絡上不斷升級發酵,最終,他們成了網民口誅筆伐、萬人唾棄的“複旦18驢”,並遭到網民人肉搜索,領隊每天收到八九十條謾罵短信,並為此辭去工作,全心懺悔贖罪。(上海《申江服務導報》)

  17日,在安徽黃山市24歲民警張寧海的追悼會上,復旦大學兩位獲救學生在張寧海遺體前三鞠躬,向張寧海父母下跪道歉,並說:“張寧海已經犧牲了,他的爸媽就是我們18個人的爸媽。”與此同時,其餘16人也在複旦校園內舉行了追思活動,向張寧海遺像鞠躬致意並深深道歉。至此,我們終於欣慰地見到了複旦學子應有的表現。

  而在先前,頗讓人心寒,譬如在面對抬下山來的張寧海遺體神情麻木;尤其是校園網壇上更多討論的是如何挽回學校聲譽,鞏固地方資源,探討媒介控制、危機公關,而不是對逝去的生命的痛悼,對自己輕率冒失的追悔等等。這些理應最有教養、最有公民意識的學子,在違規犯錯(景區逃票,盲目探險),甚至讓別人付出生命代價後還如此冷漠,一時輿論嘩然,千夫所指。直至今天,還有不少人認為追悼會上的表現是“作秀”,是“敷衍”,是“迫於輿論的壓力”的危機公關。(浙江《錢江晚報》)

  而人們之所以憤怒,除了他們的冷漠外,還有一點,九成的人都相信,這18個孩子以後會有比張寧海身亡前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現在的大學生,本該是知書明禮,知道感恩的一代,但可惜,在這批復旦大學生的行為裡,我們絲毫沒有看到這些優秀的素質,而只看到不敢擔當,缺乏責任的一面。一方面,來自《東方早報》的報道稱,張寧海的父親呼籲不要責怪這批大學生,老人家悲痛之中的寬容讓我們不禁淚流滿面;另一方面,卻是這批大學生的集體無語,充分透出冷漠自私的一面。如是鮮明的反差,真的讓我們無言以對。冷漠不該是這批精英們的共同色彩,否則我們的道德水準將會一退再退,無路可走。(遼寧《沈陽晚報》)


2、警醒中國社會 複旦事件必須深思長考

  在論壇討論如何掌控登山社,對媒體如何公關,嘲笑警察身體素質,稱“警察就該為納稅人服務”等冰冷的言行,無論是否出自被救的18人之中,對相關討論都沒有影響——只要這樣的言辭的確是出自名校複旦的學生,出自這樣一樁悲劇事件之後。正如有論者所說的那樣,“這就是未來二十年中國社會的主流和棟梁……讓人不寒而栗。”對複旦“黃山門”的關注,與其說是不當言辭態度的批評,毋寧說是對精英群體非良性價值信仰的震驚。

  不僅是震驚,還連帶著深切的失望乃至恐懼。社會學家說,有條件的忠誠和友愛“使社會成為可能”。而當過度利己、不知感恩或怯於擔當成為流行的價值觀,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將加速流失,而缺乏信任將使“忠誠和友愛”愈發稀缺,最終可能使每個人都“深受模糊的恐懼感折磨”。如此,人與人互動的成本將大幅增加,社會運行效率將降低,所謂社會和諧亦將漸行漸遠。

  事實上,這種失望和恐懼感在很多方面早已不再模糊,早已成為現實的存在,也已經有不少人為此付出了代價。複旦“黃山門”之所以備受關注,便因為其再度強化、放大了這種心態。可以說,人們並不是非要和18名複旦獲救學生過不去,而是出於對一種可能流行起來的劣質價值觀的警惕。其中的種種關注和批評,本質上是對社會現實及未來的一種深切憂慮。(河北《燕趙都市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