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軍成功研製潛艇抗水面艦艇干擾系統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6-21 10:16:04  


中國海軍新型元級潛艇。
  這是一支讓人驚喜的隊伍:海軍潛艇學院某研究中心16名教員,13名為碩士以上學歷,且平均年齡不到35歲,人人都有軍隊科技進步獎項。近年來,該中心有2項成果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0項成果獲軍隊科技進步二、三等獎,“某綜合訓練模擬器”、“某對抗類比訓練系統”、“目標識別設備”等多項重大科研成果得到推廣或定型列裝到海軍部隊,先後被評為全軍和海軍學習成才先進單位,多人立功受獎。

  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教學單位靠什麼取得這些驕人成績?近日,筆者在採訪該中心時深深感到:只有對部隊建設懷有強烈的責任意識和憂患意識,才能真正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單位的創新和發展。

  緊跟部隊新裝備發展

  創新在攻克“瓶頸”中昇華

  這是一次潛艇與水面艦艇之間的對抗演練。

  突然,“敵”艦干擾出現,潛艇聲納立即處於癱瘓狀態,目標全部消失。

  聲納,好比是潛艇的“眼睛”和“耳朵”,失去了“眼睛”和“耳朵”,意味的是一場徹徹底底的失敗。這時,中心主任程玉勝坐不住了,他主動請纓,承擔了海軍重點課題“某抗干擾系統”研究。800多個日日夜夜裏,程玉勝帶領科研小組廢寢忘食,通宵達旦。然而,當他的研究成果拿到海上試驗時,卻不能解決潛艇海上作戰、訓練的實際問題。

  程玉勝沒有氣餒,在院領導的鼓勵下,很快從“敗走麥城”的陰影中走出,重整旗鼓,一頭紮入程式、資料的海洋中。不久,重新研製的“某干擾系統”再次進行海上檢驗。當“敵”艦干擾出現時,聽到指揮員的指令後,程玉勝迅速準備,細心調試,“敵”艦終於清晰地出現在螢幕上。隨著一聲魚雷“攻擊”命令,“敵”艦慢慢墜入大海。當年,該項成果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

  走出課堂,送技術到部隊

  目光在服務“實戰”中聚焦

  2006年,一次針對複雜作戰環境的對抗演練,在南海海域進行。中心副主任史秋亮作為專家應邀來到演習現場,為參演潛艇部隊開展水聲對抗專題講座。史秋亮也記不清這是第幾次送技術、送知識到部隊了,只記得該中心的工作原則:著眼應急作戰準備,讓教學連著戰場,把課堂延伸到部隊。

  史秋亮告訴筆者:“中心1995年成立後,我們就定下目標:為提高部隊戰鬥力服務。但剛開始潛艇部隊對我們還不是很瞭解,當我們跟蹤新裝備調研時,艇員們還誤認為我們參加遠航只是為了科研,所以在潛艇上經常被當作‘看客’而受到‘冷落’。”

  為滿足潛艇部隊的需要,該中心辦起了“流動課堂”,堅持讓教員走下講臺,走出課堂,每年組織近30人次,把教學內容、科研成果、資訊資源送到部隊一線。該中心李訓浩教授連續11年帶學員下部隊實習,跟學員一起在潛艇部隊“摸爬滾打”,根據部隊的需求,先後研製了“目標判型對某魚雷使用的影響研究”等多項科研成果,填補了海戰場建設等多個空白。

  從學生官到戰鬥員

  素質在謀求“打贏”中練就

  該中心是一個以青年教員為主體、學歷層次普遍較高的單位。隨著任職教育轉型、軍事鬥爭準備步伐的加速,要求這些書生氣十足的青年教員,儘快從“學生官”轉變成“戰鬥員”。

  青年教員馬鑫剛畢業時,搞教學找不到感覺,搞科研無從下手,心情非常低落。針對這一情況,曾多次獲全軍科技進步獎的韓樹平教授及時把他召到自己“麾下”。他讓小馬到潛艇部隊當兵鍛煉,隨艇參加遠航,全面掌握潛艇部隊急需解決的問題;同時,鼓勵小馬在解決影響潛艇部隊戰鬥力提高的“瓶頸”問題中開展教學科研,使得小馬很快成長為該中心教學科研的“主力軍”。

  如今,該中心的每一名青年教員都在不斷探索和創新中找到了施展才華的舞臺,湧現出國內水聲目標識別領域專家程玉勝等一批科研人才群體。(來源:解放軍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