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梅州華僑故事:牽腸掛肚是鄉愁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8-07 09:58:47


梅州華僑與“海上絲綢之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客家人從中原南遷後,廣闊的南方平原和良好環境已被他人占據,客家人只好往邊遠山區遷徙而居,不少人來到梅州。梅州地處山區,土地貧瘠,山高水冷,物產不足,交通不便。加上歷代戰亂,災荒,人多田少,賦稅繁重,人民生活不易,謀生困難。

  生活所迫,成為客家人“過番”(出洋)的一個重要原因。梅州境內梅江、韓江貫穿其間,且通往潮汕港口,為梅州人出洋創造了條件。客家學的奠基人羅香林先生在書里曾寫到:“到了明末清初,客家人士赴海外經營工商業,因而在南洋各地置田園,長子孫的,為數更多,更進而開辟埠頭。”

  梅州地區的大批貧苦人民,抱著“餓死不如浸死”的信條,為求生路而離鄉背井,冒險從潮油搭船“過番”。1684年,清廷下令解除海禁,遍及廣東東部、北部乃至福建西南部及江西南部無地少地的客家人,紛紛前往海外。

  梅縣區的僑鄉村,全村2800餘人,旅居海外的華僑卻達4000多人,散布在全世界54個國家和地區。

  村里有一座宏偉的建築——南華又廬,這是從該村走出去的著名僑商潘祥初所建的。一出生就居住在南華又廬的潘孟昌老人小時候就聽過祖輩下南洋創業的故事。“生活所迫,這間屋的創建人潘祥初離開故鄉出去外面打工賺錢,從雜工開始做起,然後晉升為店員,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摸爬滾打,他看到了商機,開始自己做生意,最後賺了一大筆錢拿回家蓋了這棟房子。”潘孟昌說。

  據史料記載,在豐順縣,土地越少,生活越困難的村落出洋謀生的人就越多。蕉嶺縣因地狹民貧的情況特別嚴重,赴呂宋(菲律賓北部群島)者1/10,還有赴印度尼西亞經營工商業,赴金山以淘金為業。

  自古以來,戰亂亦是客家人遷徙的一個重要原因。

  客家學奠基人羅香林先生認為,“客家人士,以遷移而僑居於南洋各地與南北美洲的,多始於宋高宗趙構南渡之時……正氣之所感,使抗元的意識更為強烈。後來宋帝崖山兵敗,遺民多相繼逃亡海外,而交趾、占城、爪哇等地,浸為彼輩僑居之良所,當中自不少客家人士。”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