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梅州華僑故事:牽腸掛肚是鄉愁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8-07 09:58:47


 
  宋末元初,元兵向南進軍閩贛粵交界處,文天祥起兵抗元,率義軍進抵梅州時,客家兒女紛紛從軍,失敗後不少人憤然出國,另尋安身立命之所。此後的幾次朝代更迭,也有不少客家人被迫離開祖國。

  “近現代也有不少梅州人為避迫害而流亡海外的。1914年10月,興寧肖惠長、張花穀等人,響應孫中山的討袁號召,組織討袁軍。事洩,肖惠長、張花穀出走南洋。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大革命失敗及抗日戰爭期間為避禍而出走南洋的梅州人亦不少。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許多青壯年因避抓兵而出洋。”梅州市外事僑務局副局長鄧銳說。


 憑“三把刀”異國謀生

  旅外華僑、華人在僑居國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職業,在異國他鄉謀生的渠道也不同。

  “‘三把刀’,剃刀、剪刀、菜刀,是華僑華人初到異國謀生的主要方式。”梅州市僑務局副局長鄧銳介紹。早年,梅州華僑華人中絕大部分是來自貧苦的農民、小商人和小手工業者。他們既無資金,也沒有專業技術,只能從事諸如小商販、店員、洗衣、種植、捕魚、做菜之類的職業。

  在東南亞居住著較多的華人華僑,他們開始時多為種煙、割橡膠、捕魚、燒炭,理髮、裁縫、鞋匠、鐵匠、金匠等手工業工人,或當小雜貨店、飲食店、平價職業洋貨店、小五金店店員。當時華僑中流傳一首山歌“千辛萬苦出南洋,一片大海水茫茫。敲錫屎來割橡膠,積存些錢寄家鄉。”著名的僑商潘祥初曾經就是雜貨鋪的學徒。

  勤勞肯幹的客家人很快在當地扎根下來,若干年後,他們有些積蓄,再轉向采礦、石油、皮革、種植、農副產品加工、印刷、制衣、建築、房地產、器材、家私、飲食、服裝、化學、電器、旅遊、航運、金融等各個領域,還出現了一些跨國公司。

  在鬆口的南下村,曾走出不少令鄉親驕傲的華僑實業家,張榕軒、張耀軒便是其中最耀眼的一對兄弟。“張榕軒年少時只身往南洋荷屬蘇門答臘謀生,就是今天的印尼。一開始是投在大埔籍的華僑巨商張弼士門下任職員,後自立門戶,在棉蘭經營商業、墾殖業及開辦銀行等企業,並把他的弟弟耀軒叫到了國外,協助發展事業。”村里的老人伍航新娓娓道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