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海外華文教師:帶一支粉筆 傳一路華風
http://www.CRNTT.com   2017-10-17 10:39:35


馬達加斯加的小朋友學習中國書法。
孔菁華在印尼用遊戲的方式教印尼小朋友學中文。
  中評社香港10月17日電/今年的中秋佳節,月亮特別清朗。原計劃在飛機上的李朝軍,沒想到還能在清遠佛岡的家里喝幾啖濃茶,與女兒說上幾句帶“月”字的詩詞應應景。

  南方日報報道,收拾好的行李箱孑立在客廳一隅,上一轉的行李標簽還沒撕下來,上面印著的“MRU-CAN”預示著又一輪10小時的飛行即將再啟。MRU指代毛里求斯,只是中轉站,他的最終目的地在馬達加斯加,聯合國認定的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

  如果不是因為不期而至的鼠疫,李朝軍應該已經在那裡展開第三個年度的華文支教。

  在廣東,像李朝軍這樣外派的華文教師今年有40位。有意思的是,30年前,中國第一位“派出去”的華文教師與李朝軍路徑一樣,同樣來自廣東,教壇同樣設在了馬達加斯加塔馬塔夫華僑學校。

  一支粉筆,一頭連著祖國,一頭連著萬千海外華人的心。從1987年的“點對點”,再到2004年正式派出第一批外派華文教師至今,廣東向海外派出華文教師約1000人次。不僅“派出去”,還“請進來”,通過舉辦一年制的“海外華文幼師培訓班”,為海外華社培養了約1000名華文幼兒教師。

  也許膚色不再劃一,頭髮不見得烏黑,但散落在五湖四海的炎黃子孫卻記住了:我們的祖先從中國來。

  第一次上課

  孩子怕得往外跑

  李朝軍與馬達加斯加的結緣來自2015年3月校訊通的一則“海外支教”信息。

  “對從農村長大的我來說,這是個走出去看看的機會,更何況我是個黨員。”原在清遠佛岡中學教語文的李朝軍回憶,在市教育局“最後動員令”下來後,他決定報名“走一遭”。

  經歷“試講”、才藝展示、英語測試和面試,在華南師範大學再進修一個星期,又進行一輪新的考試,李朝軍終於成為一名海外支教教師,前往非洲的馬達加斯加。

  李朝軍任教的馬達加斯加塔馬塔夫華僑學校,創辦於1938年,是整個東非唯一一所私立全日制華文學校,覆蓋幼兒園到高中。據老華僑陳兆來介紹,19世紀早期就有中國人到馬島做生意,19世紀末法國殖民者從中國沿海地區招募勞工到馬島修公路和鐵路,到20世紀30年代,馬達加斯加華僑人數已相當可觀。“學校剛開辦時只有19名學生,到現在已有學生600多人。”

  由於缺乏中文教師,自1987年起,國務院僑辦開始向該校派出支教老師,第一位教師就是來自廣東,至今已有30年。

  李朝軍到校第一年,包括他在內全校只有8位華人老師,其中2位祖籍順德,用廣東話教學。李朝軍需要負責小學、初中和高中各一個年級的中文教學任務。

  從電算化教學普及的廣東來到馬達加斯加,李朝軍首先要適應的是怎樣在簡陋的教學設備上“下功夫”。只有黑板和粉筆,黑板還是那種特別糙的,一支粉筆用不了一個星期就沒了。原本在國內備好的課件帶過去,即使只投影到牆上,也未必成功,因為電壓總是不夠。

  教具上的落差是其次,教學理念的不同才是關鍵。“這裡的最大區別是,國內可以講語法,這裡的語法不能講得太多,而且對學生要盡量形象,不能說得太抽象,教一個詞得拿出實物來,讓他們形成好的概念,容易記住。”李朝軍舉例,比如“筷子”,你要拿著筷子告訴他們“夾”這個動作,配合“我用筷子夾玉米、夾花生米、夾黃豆”,老師在黑板寫字,學生學用筷子夾東西。

  面對“畏難”的學生,有的外派華文教師還會設計遊戲來教學。

  2004年,作為廣東正式外派華文教師的首批成員,廣州市幼兒師範學校附屬幼兒園教師孔菁華前往印尼巴厘島印華三語學校負責幼兒部、小學部的華文教學及華語師資培訓。

  回憶當初,孔菁華印象深刻的是第一次踏進幼兒部教室的時候,有些孩子背著書包往外跑,害怕地喊“我不學華語,不聽寫”。“後來才了解到印尼語發音與漢語發音的區別,年齡小的孩子要領悟確實得花點功夫。”

  於是,孔菁華設計了一套“肢體筆畫操”,讓小朋友用肢體學習筆畫、用身體動作記憶四聲,並把簡短的課文變成歌曲。有時會用戲劇的方式來讓孩子們表演課文內容,用中國傳統的民間遊戲和中國傳統的歌曲作為華語學習的獎勵。

  一年過去,從一開始簡單對話都很困難,到所有孩子不但能聽得懂、會交流、讀得清晰,還會寫短文、寫日記,當地華人激動地拉著孔菁華的手,久久不願道別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