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國航天器定軌精度國際領先 達到厘米級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3-06 00:19:01  


 
  測控技術五大跨越

  茫茫太空樹中國航天歷史豐碑

  打開電視機,會看到經通信衛星傳送的畫面和消息;看天氣預報,會有氣象台根據氣象衛星觀測到的氣象資料所作的天氣預報,這些日常生活必須可少的元素不勝枚舉,看似簡單的背後卻與航天科學技術密不可分,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就是將航天科技理論變為現實的操控手。

  中心剛組建時,大多科技人員對航天測控知識知之甚少,甚至不知計算機為何物。面對全新的領域和艱苦的條件,測控人在摸索中幹、在實踐中學,經過一年多的艱苦跋涉,成功編制出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的測量技術方案。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在大漠戈壁騰空而起。分布在祖國各地的七個地面觀測站,對衛星實施精確跟蹤測量,如同七顆閃亮的星星,拱衛著藍天裡這顆“爭氣星”,跨過長城泰山、掠過黃河長江,成功預報了衛星飛臨世界244個城市上空的時間和方位。

  送衛星上天不易,讓衛星返回更難。返回是發射的逆過程,返回技術是航天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返回衛星從運行軌道到返回地面,一般需要經過4個階段返回艙才能夠安全著陸。當時,只有前蘇聯和美國掌握了衛星回收技術,而且是經過多次失敗後才取得成功的。我國能否首戰告捷,航天測控十分關鍵。中心科技人員面對回收軟件編寫中上萬個步驟才能解的方程式,幾個人一組,經常通宵達旦算上半個月,草稿紙裝滿幾麻袋,終於研製出衛星回收控制計算方案,成功解決了“臨界傾角”的難題。1975年11月29日,中心回收部隊萬里馳騁,將我國發射的第一顆返回式衛星收入“囊”中。這一壯舉,使我國成為繼蘇、美之後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而且是唯一一個首次回收就取得成功的國家。

  1984年,我國首次發射地球同步通信衛星“東方紅二號”,中心廣大科技人員精心測控,使衛星準確定點在36000公里的赤道上空,結束了我國長期租用國外通信衛星的歷史,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掌握地球同步衛星測控定點技術的國家。

  20世紀80年代中葉,全國改革開放逐步深化,我國要發展載人航天技術也被納入了國家制定的計劃中。從1987年春到1991年底,航天領域的專家進行了四年多的概念研究,於1992年初正式組織了載人航天工程的技術、經濟可行性論證。專家們的結論是:中國完全有能力搞載人航天工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