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少將解讀中國裝備發展:曾想引進F16遭拒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2-16 15:15:13  


美國空軍F-16CBLOCK50輕型戰機。(資料圖)
  改革開放三十年,可謂滄海桑田,人間巨變。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了改革開放的方針,使中國歷史的發展出現了一個轉折點,軍隊建設也邁入一個全新階段。武器裝備的發展作為國防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標志,這三十年間也經歷了在忍耐中奮鬥、創新的艱難歷程。

  近幾年,美國在每年一度的《中國軍力報告》中都說中國的軍事裝備發展極其迅速,如摒棄其宣傳“中國威脅論”的用心,也應看到解放軍的裝備水平同過去相比確實有了不可同日而語的巨大進步。若用簡單的語言歸納概括三十年的發展進程,可以說中國武器的發展邁上了三個大台階,即通過引進西方技術打基礎,再購買俄羅斯武器加以消化,最終達到自主創新追趕國際先進水平。邁上一個大台階的時間,差不多都在十年左右,這也許是一種歷史的巧合。為了更好地總結歷史經驗,以激勵人們在新時代開創新局面,本刊記者特請國防大學教授徐焰少將回顧三十年來中國武器發展的情況。
  
  向西方引進技術,立足自研改進舊裝備
  
  記者:1978年末中國開啓改革開放時,軍隊的武器裝備在世界範圍內大致處在什麼水平?
  
  徐焰:70年代後期,人們對軍隊的面貌用一個“腫”字形容,是指數量大而質量不精,武器裝備也是量多而性能落後。1979年全軍員額多達590萬人,在裝備方面除了有“二彈一星”這種集中科研力量保障的少量尖端武器外,其餘裝備還基本屬於仿照蘇聯五十年代裝備的水平。此時世界強國對武器裝備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跨代技術升級,中國因科研水平薄弱,加上對外部世界的相對封閉,裝備方面與強手的差距還有繼續拉大之勢。
  
  造成中國武器裝備落後的原因,有歷史遺留的無奈,也有政策方面的失誤。舊中國留下的是“一窮二白”的爛攤子,新中國成立時國內幾乎沒有現代兵工基礎.連迫擊炮都造不好。50年代國內通過艱苦奮鬥,又得到蘇聯援助,建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軍工系統。在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初還引進了蘇軍現役的多種常規裝備和部分導彈、核彈技術,使國內的許多常規裝備一度接近和達到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

  可惜的是,由於中蘇關系惡化,1960年蘇聯中止對中國尖端項目的幫助并撤走全部專家。1961年赫魯嘵夫為修補中蘇關系又提供了米格-21戰鬥機,然而翌年秋又因古巴導彈危機時中國對其不表支持而停供技術資料,最終斷絕了軍事援華。此後近二十年間,國內軍工部門努力消化蘇聯技術,卻因原來的科研基礎薄弱和“文革”等政治運動的衝擊,多數項目并沒有取得質的突破。

  至70年代後期,中國的主戰裝備如坦克、戰鬥機還停留在二戰後的第一代水平,西方和蘇聯卻已邁入第三代。在改革開放之初強調現代化建設為中心的形勢下,中國領導人和國防科研部門都想迅速縮小差距,當時西方對華技術轉讓相對寬鬆也提供了一個有利條件。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