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兩岸宜以新意開創“國際空間”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9-25 15:30:29  


再向前走,就需要開創歷史的遠見與大格局。
  中評社訊╱題:兩岸宜以新意開創“國際空間” 作者:李黎明(台灣),東吳大學政治學博士、台灣戰略學會執行長

  國民黨新政府的外交思維,在八月四日,由馬英九完整地闡釋了它的骨架。它的政策綱領就是:“外交休兵”和“活路空間”。

  馬英九也在八月十四日出訪拉丁美洲的旅程中表示,“政府會從這些角度思考,提出一個可達到政府的目標,又不至於影響外交或兩岸的利益,或傷害既有關係,這才是比較合理的方式”。馬英九說,他提出“外交休兵”,不是光為台灣自己的邦交,也為兩岸未來的前景,希望兩岸能採取一致的看法,如果可以從這裡開始,相信台灣的路會越來越寬,海峽兩岸的路也會越來越寬。

  從語意上來理解,“外交休兵”和“活路空間”的隱喻,就是要北京釋出一定程度的“國際空間”。精確的說,馬英九的外交新理念,需要北京這個外部因素來解決。

  在回顧傳承與必須變革的雙重壓力下,如果真有創新的兩岸“外交”思維,就必須從兩個面向做深層反思。一個是在觀念上,對“大外交”格局的反思;另一個是在方法上,對“圖騰崇拜”的修正。

  六十年外交爭戰

  一九四九年國共未竟的戰局和歷史的餘緒,自然而然地延燒了兩岸一甲子的外交戰火。從現在的意義來看,無非是某種程度的內耗。

  台灣的前“外交部長”錢復在他的回憶錄記載,一九七一年八月六日,蔣夫人宋美齡在陽明山的會議中,為“一個中國”政策定下了“漢賊不兩立”的基調,使台灣“外交”路子越走越窄。錢復說:當時他“心頭有如受到錘擊““日後工作上似乎不易有彈性了”。然而,據黃清龍引述最近解密的資料稱,一九五○年十月六日,蔣介石在日記中寫下:“與其為保持聯合國會員名義而使台灣被攻不能安定,則寧放棄會員國之虛名,暫時退出國際社會。雖在國際上失去地位,而力求自立自主,確保台灣主權,未始非計之得也”。顯然,“漢賊不兩立”的圖騰意識,早就深植於政治菁英的內心信仰之中。

  一九七一年十月二十五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二七五八號決議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的合法代表,而代表“中華民國”的蔣介石政權拒絕接受“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席次安排。自是而後,兩岸“外交”走向長期對抗的局面。

  自八○年代起,蔣經國開始採取較為彈性的方式,與非邦交國發展以經貿為主的實質關係,但在基本立場上卻仍堅持其代表整個中國的“法統”地位,仍然揮不去圖騰的迷思。

  到了李登輝時代的“務實外交”,則是要“升高並突破目前以實質外交為主的對外關係”,試圖逐漸擺脫“一個中國”的框架與限制,放棄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國際間進行“中國代表權”的爭奪戰。它所代表的意義是“雙重承認”。台灣陸續提出“一國兩府”、“一國兩席”、或者“雙重代表制”的構想,嘗試能夠有所突破。

  陳水扁時代的“外交”作為,除了延續李登輝的路線,突顯“反中”意識之外,在作法上太著重技術性,在理念上又過於理想化。因而顯得諸多冒進和突兀,未合國際慣例,時常遭致國內外評議。難怪藍營人士說,陳水扁的“外交”根本不及格。馬英九也特別強調,要積極修補過去八年錯誤政策造成的傷害。

  兩蔣時期,台灣是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從李登輝開始,則試圖擺脫“一個中國”的框架。無論前或後者,兩者的共同點都是延續傳統對抗的思維,持續與北京爭奪圖騰的解釋權。後者,甚至是在無力中,逐漸構思了一種新的圖騰論述,繼續陷入在一個新的“迷思”中奮戰。這個一貫的傳承,長期以來成為台灣“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且深深凝聚了台灣的民心,沒有人質疑它的理性與現實性。

  重現“大外交”的格局

  要打破傳統的困局,首先必須在觀念上有所創新。

  在世界歷史上,群雄逐鹿,縱橫捭合,那些外交手段的格局,有大有小。譬如十九世紀,先是奧地利首相梅特涅力求穩定歐洲全局的“歐洲協調”,隨後俾斯麥力圖宰制歐洲的孤立壓制外交,兩者的格局前大後小。促成中美建交的基辛格(HenryKissinger),堪稱現代現實主義的標籤人物,他對於梅特涅的外交理念就衷心佩服。雖然他的政策觀點備受批評,但是他的現實主義外交理念,卻是冷戰後期的真實寫照。他的著作Diplomacy一書,台灣譯為《大外交》,可謂傳神,書中一段描寫了他對毛、周、鄧外交理念的正面評價。

  基辛格說,在外交談判中,中國領導人認為傳統的議程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找出雙方一致的共同利益。尼克松在一九七二年訪問北京,在諸多議題中,台灣問題是雙方爭議最大的問題。然而,毛澤東一見到尼克松就表示,中國不會對台動武:“台灣是小問題,世界才是大問題”、“我們可以暫時不去管它,等個一百年吧”。根據美國國務院二○○六年九月二十五日公佈的美中關係解密文件,周恩來告訴尼克松:“我們那麼大,都可以讓台灣問題延續二十二年,因此我們也不在乎再等上一段時間。雖然台灣問題是我們兩國關係正常化的絆腳石,但我們也不急著要一下子就解決所有問題,而讓您面對尷尬的處境”。美國人期待了二十年之久的這個願望,“毛澤東並沒有要求美國回報”。

  基說,毛澤東有遠見、冷酷,周恩來高傲、有魅力,鄧小平則是具有根本信念的改革者。這三個人“是古老中國經驗的精華,能夠分辨何者為常態,何時應權變”。基辛格又拿蘇聯作比較,他說,蘇聯談判代表的堅持與死硬,透露出蘇聯政治的內部張力。然而,中國領導人比較不在意小地方,而是著重建立信心。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