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應主導成立亞太金融應變機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1-20 17:14:56  


 
  首先,極端值出現機率可推估的基礎,是建立在統計分配末端收斂的假設。然而,不管是本波金融危機所引發的市場恐慌,或是1997年的LTCM破產事件,在在證明人類行為的極端值分配,不具備收斂性質。

  其次,市場行為連續性的假設,也違逆了現實交易的本質。從市場行為觀察,在關鍵轉折處往往呈現非線性變化,甚至是跳躍式的反應。不管是近期雷曼宣告破產後,美國貨幣市場的反應,或是股價反應、企業活動指數,旦夕之間出現劇烈變化的現象,顯示人類行為其實無法運用連續性數學進行模擬。

  工程師完成飛機設計,尚且須進行風洞實驗,回頭修正假設與經驗方程式。面對恆定不變的自然現象關係,自然科學家尚須反覆驗證,才敢付諸實行。面對不具反覆可驗證性,以及更加複雜的人類行為推估,華爾街的財工專家將研發結果大規模、全面性丟入市場的做法,簡直令人匪夷所思。華爾街結合當代財務工程技術,構建了超高型金融大樓,勸誘全球投資人進駐。事到如今證明,這些金融大樓結構堪虞地基不穩,稍有風吹草動便土崩瓦解。

  後續衝擊不容輕忽

  結構性問題在於美國企業的薪酬制度,引發了“公司治理”危機。由於公司管理高層最大的報償則來自股票選擇權,因此金融業高官的核心思考便是如何在短期內作出績效,將公司股價推高,順利使股票選擇權落袋。這個機制造成管理階層凡事以公司短期利益為重,不惜鋌而走險擴大財務槓桿,追求獲利。當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扞格,管理層也傾向短期獲利優先。華爾街領導層一味追求短期獲利推高股價的私心,種下了今日投資銀行化為灰燼的苦果。同樣的問題也在全球金融機構蔓延,當有投資機構買進次貸商品獲利,在績效壓力下,其他金融機構只得被迫跟進。

  這些都是最典型的業主””經理人間矛盾的問題(PAproblem),由於選擇權執行期過短,導致經理人罔顧業主權益,一味以權謀私。未來如何設計機制,使金融機構領導人利益,能符應公司股東的長遠利益,才是避免下一場災難的正本清源之道。

  目前金融情勢惡性循環近乎成型,並且每況愈下。首先,房市等資產下跌,相關證券化資產評價下降,導致抵押擔保債券的價格下跌。第二,擔保債券評價下降,引發金融機構巨大虧損,金融機構面臨增加現金部位的壓力,否則難以維持債信評等。第三,金融機構虧損擴大,出現倒閉危機,彼此拆借意願大幅滑落,引發信貸緊俏危機(Creditcrunch)。第四,金融機構被迫出售資產證券化商品,進一步對價格造成壓力。

  在實質面方面,金融業信用緊縮,將使企業資金短缺狀況更加嚴峻。CDS市場崩盤,也將使企業發債成本拉升,無法再取得廉價資金,企業活動將進一步萎縮。倘若情況持續惡化,減薪、裁員規模將擴大,此又將引發失業潮,並加深消費緊縮,再度將負面效應回饋至災難源頭。

  台灣政府須儘快認清當前金融危機嚴重性

  相較於主要工業國家的應變行動,台灣政府至今仍停留在信心喊話階段,令人擔憂政府當局對本波危機之嚴重性,是否缺乏體認。台灣政府的當務之急,應當是進行問題金融機構國有化的準備。尊重市場機制,放任金融機構倒閉,台灣存款戶、保險戶所將承受的傷害,恐非你我所能想像,屆時勢必又將使台灣陷入惡性循環。

  其次,央行應增提外匯資產流動性準備,未雨綢繆,準備應付最壞狀況。台灣央行外匯存底中,540億美金的“二房”債券,以及其他數百億的美國資產擔保債券,短期內變現的可能性低。央行應當著手調整美國公債部位,轉換為更具流動性資產,以備不時之需。

  當前金融行政,顯已無法肆應金融變局,台灣應當師法新加坡,強化財經官員市場歷練。新加坡中高階財經官員,上任前往往安排至世只級金融機構任職,讓其充分瞭解市場狀況與商品運作。唯有財經官員跟上市場腳步,才可能擬定符應市場需求的金融監理機制。

  大陸肩負經濟強權職責應穩固亞太金融情勢

  對於大陸而言,在短期作法上,第一、籌謀金融穩定的因應方案。全球金融體系,2007年第三季以來已認列6000多億美金壞帳,比利時Fortis銀行倒閉,引發平安保險壞帳認列,顯示大陸金融體系並非置身事外。

  第二、主導成立亞太金融應變機制。作為區域經濟強權,協助週邊國家度過風暴,穩住區域金融情勢,應是現階段對外政策重點。亞太週邊地區的金融危機,壓力持續上升,南韓為例,2007年初以降,透過擴大消費貸款與房屋貸款,支撐資產價格的政策,目前已出現嚴重反噬現象。東南亞地區與中南半島情勢同樣多舛,不論是政局動盪或是外資大量流出引發的金融情勢惡化,都使亞太週邊的金融情勢更加險峻。

  第三、全面檢討官方海外投資策略。大陸加碼美國私募基金,乃至收購投資銀行作法,都有待商榷,極可能淪為有去無回的投資。收購私募基金,顯然錯估本波金融風暴的力道。投資華爾街投資銀行亦須重新評估,投資銀行的核心價值在於人,投行類似軟體公司,倘若人去樓空,剩下的只有空殼。日前中投出手55億美金投資MorganStanley次級債,購併條件卻遠不如日本三菱銀行,都值得深切檢討。

  第四、大陸應聯合其他主要工業國家,發展法律論述,檢討美國金融業乃至財經當局,在本波金融風暴中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作為國際興訟的基本論據。金融機構出售的商品,是否能純以契約自由精神免責,殊值探究。日前美國許多州的檢察官,要求金融機構買回已售出的標售型利率證券產品,承擔投資人損失便是一例。法理觀念絕非純然不動,終究須伴隨人類社會演化進行調整。直到20世紀初期,“強盜式資本主義”,放任不擇手段的市場競爭行為,在美國仍被視為正當,直到弊端叢生,美國法律觀念終於與時俱進。面對這場人類空前的全球化金融浩劫,法理觀念的重建,如何釐清美國企業與財經當局所應負起的責任,都是值得探究的課題。

  積極發展債券市場鼓勵金融創新

  長期而言,第一、加快發展固定收益型商品市場,當局所應思考者,絕非僅以提供內地金融機構與遊資投資管道為限,更應以成為區域性甚至全球性債券市場為目標。

  第二、發展自身具國際公信力之信評機構,華爾街信評公司,歷經本波風暴,突顯出與投行利益糾結,公信力蕩然無存,大陸應當發展自身的專業信評機構,也為未來債市發展奠基。

  第三、修法鼓勵金融創新,健全市場監理。全球金融創新,集中於非成文法地區,舉如紐約、倫敦、香港、新加坡等金融中心,其創新活力相當程度植基於非成文法的架構。如何在成文法架構下,構建有利於金融創新的法律規範,並且在不妨礙創新活力下,健全金融監理,將是未來發展方向。

  第四、拋開外匯存底即國力迷思,調整挹注美國雙赤字的政策。大陸重押美國“二房”債券、誤踩資產擔保債券,一方面是專業評估不足,一方面則是外匯存底急遽上升壓力使然。任何經濟體的援助規模,對本波美國結構性災難皆屬杯水車薪,大陸當明辨情勢,以確保自身利益為重。

  記取歷史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歷史教訓感覺上往往並不遙遠,很多時候貼近得宛如昨日情景,只不過我們總是受制於個性上的弱點,而重複犯下相同的錯誤。本波金融風暴,規模之大與全球連動之深雖然空前,但其本質在人類史上並不特別。絕大多數人善良可欺,少數人憑藉新發明的金融戲法,引誘市場在貪念驅使下投入豪賭,有時候還伴隨著政府的默許、護航甚至參與。鬱金香泡沫如此,密西西比泡沫如此,南海泡沫如此,法國大革命貨幣泡沫如此,歐美的鐵路投機泡沫亦復如此。

  投機歷史並未終結,也無從終結,貪婪之心不死,也不會漸漸凋零,金融戲法不會消失,只會不斷推陳出新,再度以嶄新面貌,引誘後世子孫。一切都太遲了,四騎士已然出動,啟示錄的預言早已揭示這場金融戲法的終局。2000年網路泡沫後,引發對人類史上投機泡沫的探討;我們不難預期,羅馬帝國衰落的研究,也將在不久的將來成為當今顯學。歷史似可預見,9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因金融商品創新而勃興,也因金融商品濫用而衰落。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8年11月號,總第131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