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有關兩岸文化合作的幾點思攷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2-02 16:41:36  


 
  從台灣的立場出發,台灣期望,兩岸共同或各自發展軟實力不應成為對抗、零和的鬥爭,而應是一種雙贏、多贏的政策取向,台灣的優勢在於創新發展、生活方式、民主價值,台北方面應和北京採取合作,或以良性競爭方式,來共同發揚中華文化、文明。換而言之,兩岸應該從多層次、多面向、多角度出發,舉凡教育、文化、科技、學術、生態、藝術、宣傳、宗教、體育都可以成為發揚軟實力的方法,而所謂的民主、自由更應該落實到生活、法治的層面。

  相對具體的作法

  經過多年互動,我們可以看出,兩岸的文化或教育學者多由文化及教育的本身出發,主張加強兩岸之間的文化合作與交流,但政治學者或許則較多由國家發展、兩岸未來統合的角度切入,雖然兩者觀點在長久的未來會有同樣的效果,但後者希望透過加強文化血緣的認同,一方面消極的可以避免台灣繼續往異化的方向發展,積極的還可以扭轉過去去中國化所造成的後遺症,有助於兩岸的統合工程。

  用更簡單的話來說,兩岸政治分歧短期之內顯然難以解決,經貿合作又多半偏向於利益的算計,終有窮盡之時,但文化層面的合作不但沒有政治的敏感性,也有助於建構命運共同體的認知,如果雙方民眾能有共同的歷史記憶與經驗,長久以往,這對增加對彼此的理解與容忍將有極大正面的效果,對國家統一也有幫助。至於如何加強兩岸之間的文化合作與交流則可有下面幾個不同的面向加以切入。

  首先,若就政策操作面而言,教育、考試、宣傳都有助於實現前述目標。就教育來說,當台灣朝野仍在為如何限制大陸學生赴台就學擾嚷不休之際,中國大陸已經主動同意,開放台灣優秀學生赴大陸重點大學就讀,這對培養具有台灣情、中國心,熟悉兩岸事務的未來領導人才當有正面效果。如果排除所謂統戰陰謀的指控,僅此一端或可看出北京的主動與自信,台灣的謹小與慎微。

  話說中國南京大學和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合作,設有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許多南大學生和美國學生同在南大該中心接受教育、訓練。記得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曾經說過,盼望幾十年後,中國的外交部長和美國的國務卿都是該校的畢業生,當年大家曾經同學,一起學習、生活。這才是具有視野的作法和想法,值得兩岸學習。文化教育對於兩岸未來統合極為重要。

  對於大陸開放台生就學,台灣媒體說,大陸搶人,先下手為強、台灣則是步履蹣跚。國民黨雖然原則不表反對,但又不好太過正面肯定,民進黨則是痛罵大陸的統戰陰謀向下延伸,對於台生前往大陸求學說是被中國統戰,大陸學生赴台則是進行滲透,不過台灣的相關大學主管則是表示,對自己的競爭力仍有信心,反向要求馬英九政府儘快開放陸生赴台就學,不要坐以待斃。

  早在幾年之前,筆者等人就曾提出具體、建設性的主張,建議大陸當局不妨考慮,讓大陸各地知名重點大學以外加的方式,每年錄取數千到一萬的台灣博、碩士班學生,這才是真正落實兩岸文化、學術、教育交流的具體作法。大家不妨想想,十年下來,這可以爭取、培養多少未來兩岸及台灣的精英分子。這對兩岸都是好事。

  這些年來,一直沒聽到中國大陸教育主管部門的正面回應,如今大陸方面採取一鼓作氣、一步到位的作法,把爭取目標放在大學階段。這或許可以看出,北京的決策思維確實有其前瞻、進取的一面。畢竟博、碩士生的政治社會化過程已經基本完成、定型,而大學生正是價值觀念固化的重要階段,透過教育的潛移默化,來轉化民心,爭取文化認同事不宜遲。

  有關作法,兩岸各級學校可以考慮設立姐妹學校關係,辦理雙重選修,鼓勵、甚至要求學生前往台灣或大陸進行一或兩學期的課程選修,然後承認彼此學分。如果一切進行順利,兩岸有志之士甚至可以考慮合辦學校、研究智庫,進行雙向教學與研究工作。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文化與教育工作畢竟不能急功近利,長期下來,必然會對未來兩岸人心思維及民意走向產生影響。

  在宣傳方面,平面與電子媒體是一個重要的工具,在不做政黨傳聲筒、不鼓吹特定政治意識形態的前提下,有關中華文化的文宣可以逐漸影響民眾的思維,這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轉化過程,對於形塑民眾對於國家認同、兩岸關係的認識可以發揮極大的作用。因此,開放媒體落地,允許媒體記者長駐,開放廣告,這些都是當前或至少是短期未來應該努力的方向,列入兩會談判的議程之中。

  當前兩岸當局對對方媒體都有某種程度的管制,如果出於文化認同的長遠考慮,彼此應該都有改善的空間。當前大陸廣告對台灣的部分媒體生路極為重要,但是類如目前廣告專輯的作法效果著實有限。台灣媒體反覆播放大陸黑心產品及脫序社會行為,這對台灣民眾的認同心理有非常負面的影響。如何有計劃、有效率的先行透過境外媒體導正、影響或為當務之急。

  至於考試問題,兩岸雙方大概都有考試引導教學的現象,兩岸教育主管官署及用人單位可以透過國家考試,設定科目,如兩岸關係史,台灣或中國現代化發展史,甚至針對對方的憲政體制、經濟、社會、意識形態問題等等進行考試,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增加對彼此政經體制及文化的理解。誤會產生於無知與愚眛,瞭解或會增加理解和認同。這至少是值得嘗試的方向之一。

  另外,在雙方文化合作與交流的大之下,兩岸如何發揮各別文化的優勢也是一個值得努力的方向。一如前述,兩岸分隔半世紀以上,雖然文化的主體成分一樣但也發生了一些細微的變異,比如說台灣在傳統文化的保存、多元文化的展現、創新的能力、文化產業的商品化上有其優勢,但大陸的文化政策及藝文整合能力顯然優於台灣,兩岸如何截長補短、既合作又競爭,將考驗兩岸文化人的智慧。

  台灣短小精幹、變化靈活,大陸腹地廣大、政策穩健,雙方各有優勢。對外,兩岸合作發揮各自的優勢,發揚中華文明,將文化產業化,一方面增加經濟收益,一方面擴張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增強兩岸人民以身為中國人的光榮感;對內,透過文化的競爭與整合,輕則可以延緩台灣民眾心理異化的發展,重則可以強化對中華文化的認知,建立起命運共同體的體認,這確實是個努力的目標。

  再者,兩岸文化合作與交流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共同處理一些當前可以處理的問題,以藉此培養兩岸民眾共同的歷史記憶。比如說對於抗戰、辛亥革命、台灣光復可能都有合作重新解讀、詮釋的空間,有關合編典籍、中華大辭典的問題已經有學者提過,兩岸故宮博物館文物互展、借展,共同推廣海外華語教育也是不錯的思維。目的就是要透過文化的合作、競爭,追求最後的兩岸雙贏結果。

  對此,大陸文化部長蔡武也提出四點建議:一、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制度化,探討簽署兩岸文化交流協議,建立兩岸合作機制;二、深入交流,促成兩岸文化藝術團體聯合創作,排演優秀劇目;三、搭建交流平台,發揮雙方的優勢,舉辦大型活動,舉辦各類文化節慶活動;最後則是加強產業合作,增強兩岸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看來大家所見略同,都是由簡而繁,由易而難,逐步往前推動。至於台灣文建會所主張的互設辦事處恐怕短期並不具有實現的可能性。

  結語

  總而言之,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價值觀念、是一個界定群己關係的重要指標,舉凡宗教、藝術、戲劇、政治、經濟、社會等等都能反映各該國的文化特色。兩岸之間的文化合作與交流確實不應急功近利、短視求成,兩岸降低緊張,加強經濟互利,深化政治互信當然都是正確的方向,但文化合作與交流也是一個重要的載具,對於促成國族的統一將有極大的作用,輕忽不得。

  除了前述的宣傳、考試、教育,各自發揮優勢,彼此競爭與合作之外,是否有其他可操作的具體作法,如是否共同成立中華文化發展基金會,對外共同發揚中華文明,或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強化兩岸文化共同體的認知等等,則有賴各方學者、專家與雙方政府官員集思廣益,最終目的在於促成一個自由、民主、均富、王道、統一的中國,將中華文明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尋回民族的歷史光榮。

  中華文明涵括了湘楚、吳越、閩南……等等文化,台灣文化為中華文明的一個組成部分,兩岸問題雖然錯綜複雜,其中除了兩岸自身的政、經發展,實力變化,主觀意願和客觀現實之外,但更重要的是文化認同問題。如果說歷史潮流終將糾正當前兩岸因政治問題所造成的紛擾,中華文明的包容力量終將完成國族融合的論點是正確的話,儘早建立兩岸共同未來的認知,形塑命運共同體和共同的歷史觀、價值觀,確實是個必須努力的目標。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0年11月號,總第155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