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制定《與台灣關係法》,是中美雙邊關係發展的重大障礙。 |
中評社╱題:台灣在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中的角色——美國、台灣和中國大陸的不同認知 作者:嚴安林(上海),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助理兼台港澳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張建(上海),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美國持續推動亞太再平衡
通過亞太再平衡戰略塑造美國主導的亞太區域安全架構,凸顯美國在地區安全上的不可或缺,從而確保美國在該地區的領導地位是美國大力推動這一戰略的主要基點。由於歷史因素使然,在東亞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地緣政治關聯性,這加劇了這一地區內在的不穩定性,這種歷史慣性深刻影響著東亞的安全格局。與此同時,由於以美國為主的地理空間上的區外力量在這一地區也擁有相應的歷史和現實的多重利益,並與這一地區的國家形成了無論是在政治外交、軍事安全還是經貿人文等領域的某種足以影響國際格局的聯動效應。
亞太再平衡戰略是美國規劃在亞太保持其主導地位的關鍵步驟,它服務於在新形勢下確保美國領導地位的目標。這一戰略提供了促進貿易與投資、與安全夥伴建立靈活軍事聯繫及重塑全球及地區組織以建立一個維護美國領導地位的重要框架(1)。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在鞏固其聯盟體系的同時,帶有塑造亞太政治、安全秩序的強烈意願,反映出亞太地區的大國關係兼具合作與競爭的特點,也表明亞太國家並未因區內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速而形成本區域的政治共同體(2)。
亞太再平衡戰略在安全領域帶有強烈的守舊色彩,防止美國在亞洲的雙邊聯盟被削弱,維持雙邊聯盟的活力,是美國實施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初衷。亞太再平衡戰略目前並非旨在擴大美國的亞太聯盟體系,而是旨在強化其既有的聯盟體系,具有強烈的維護和加強美國在亞太地區存在的意味。從某種意義上說,亞太再平衡戰略所著力打造的亞太區域秩序有明顯的不確定性,對亞太地區經濟、政治、安全秩序的構建具有潛在的分裂性影響(3)。
台灣對於美國具有非常重要的安全和戰略價值。但美國推行亞太再平衡戰略後,無論是美國、台灣,還是中國大陸,對於台灣在美國這一戰略中的角色與作用存在很多爭論。由此產生的是,在亞太再平衡戰略這一框架下,美國採取什麼樣的對台政策。筆者認為,美國將強化與台灣的關係,特別是美台安全合作關係作為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關鍵元素和重要環節。
台灣在亞太再平衡中的角色:美國的認知
從美國視角看,支持的一方主張明確將台灣納入美國的亞太區域安全和區域經濟戰略,反對的一方以持“棄台論”觀點的最具有代表性。
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提出以來,美國官方層面並沒有在政策文件中將台灣納入該戰略,但一些官員的發言和學界的討論以及智庫的研究報告中多有涉及。美國和台灣地區的官員和學者多次探討台灣在亞太再平衡戰略中從中可扮演的角色,但美國官方一直謹慎表態,尤其在談及亞太安全時,更是避免公開談論台灣的角色。但這並不是說美國沒有考慮台灣在其中的角色。2011年10月4日,時任美國國務院負責亞太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坎貝爾在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作證時表示,與台灣保持強有力的、多方面的非正式關係,以及對保障台海和平穩定的承諾,是美國轉向亞洲的重要組成部分。(4)美國國務卿克里也表示,“台美安全關係”是美國在亞太戰略地位中的基石,美國將繼續支持對台灣的各項承諾,提供台灣防禦所需武器協助台灣維持足夠的自我防禦能力,以增進台海與亞太地區的穩定。(5)
從美國角度看,台灣是美國的核心利益所在,作為特別的聯盟夥伴,台灣可以在空海一體戰、聯合作戰介入以及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實施過程中發揮軸心作用。(6)一方面,美國擔心中國大陸、日本和台灣在東亞海上領土問題上的對峙給各方造成誤判,引發海上衝突,使美國面臨捲入衝突的危險,這勢必影響美國在該地區的安全利益(7)。另一方面,美國希望台灣在其亞太安全戰略中發揮一種獨特的“隱形”作用,通過加強與台灣的安全合作和“間歇式對台軍售”提升台灣的安全力量,以牽制中國的軍事力量在東亞地區的擴張。對於近年來“棄台論”的盛行,美國通過以加強與台灣關係的實際行動予以否定。今年5月12日,美國布魯金斯學會與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聯合舉行“35年之後:《與台灣關係法》效能評估”的研討會。在這次研討會上,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薄瑞光駁斥了“棄台論”。薄瑞光認為,台灣有自己的地理優勢,台灣與美國合作強化自身的“不對稱戰力”以嚇阻敵人,美國不會撤離亞太,美國對自身軍事力量有全然信心等足以說明美國不可能放棄台灣。(8)
但美國也存在反對將台灣納入亞太再平衡戰略的聲音,而且也是頗有代表性,這其中又以持“棄台論”(9)觀點的最為盛行,呼籲美國重新思考台灣對於美國的戰略意義。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史文(Michael D.Swaine)認為,隨著中國經濟和軍事實力的持續增長,而且政治上保持穩定和統一,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增長,中國政府對台灣的立場將會趨於強硬,美國應該放棄“對台六項保證”,與大陸制定一個有關對台軍售的對話機制,以避免美國當前的台海政策引發衝突乃至戰爭。(10)哈佛大學教授保羅·凱恩(Paul L. Kane)則從經濟層面“以國債換台灣”的視角建議美國政府放棄對台軍售,並以此作為交換,說服中國取消美國的1萬多億美元的國債。(11)另外,布魯斯·吉利(Bruce Gilley)則從台灣地區“芬蘭化”視角建議美國政府停止對台軍售。(12)查爾斯·格拉澤(Charles Glaser)也指出,美國應考慮逐步放棄對台灣地區的安全承諾,以此來消除中美關係中最明顯且爭議最大的衝突點,從而推動中美關係在未來幾十年的發展鋪平道路。(13)他雖然不支持一下子打破“美國的對台承諾”,但美國必須考慮台海現狀還有可能發生變化,儘管目前的台海形勢比較安寧,但取決於台灣的政策,不知道將來某個時候是否還會出現懸崖(brink),因為這個問題並沒有從桌面上移除掉。(14)芝加哥大學教授、現實主義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米爾斯海默指出,華盛頓沒有盟約義務在台灣遭受攻擊時來保衛台灣,但美國有強烈的動因使台灣成為制衡中國聯盟中的重要一員,希望台灣成為美國戰略資產,同時美國對台灣的承諾也關乎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可靠性。但與台灣維持密切的關係也將付出巨大的代價。隨著中國大陸在經濟和軍事上的日益強大,數十年後台灣將無從選擇,只能走向統一,美國終究會告別台灣(say goodbye to Taiwan)。(15)“史汀生中心”東亞專案主任容安瀾(Alan Romberg)認為,美國亞太再平衡的安全戰略不應將台灣納入,以免給人造成印象:台灣是美國限制中國崛起安全戰略的一部分。那樣可能危及台灣,損害美中關係,也不符合台灣利益,美國對此應當謹慎。容安瀾強調,不預期美台關係有任何基本的改變,包括“台灣關係法”發揮的作用也不會改變。(16)“美國亞洲研究局”副總裁鄧馬克(Abraham Denmark)也認為,將台灣公開納入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地緣政治代價會很大。
台灣在亞太再平衡中的角色:台灣的認知
從台灣視角看,以支持台灣在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中扮演積極角色為主。
從台灣角度看,一方面,鑒於自身防務力量的有限性,台灣希望通過“配合”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以獲得美國在安全上的的“獎勵”。另一方面,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的背景下,台灣也不希望被邊緣化甚至可能被犧牲,希望參與到亞太安全的博弈中以謀求對已有利的情勢。當前,“島內社會的氛圍亦無法擺脫區域安全依賴美國的軍事支援的概念”(17)。馬英九當局將台灣參加TPP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作為最優先的經濟工作,希望台灣各部門在今年7月就相關法規做出研議。(18)2013年11月,台灣地區前副領導人蕭萬長率經貿團訪問美國,呼籲強化台美經貿關係,遊說美國支持台灣加入TPP。在馬英九政府的“親美、友日、和中、連接亞太、佈局全球”戰略中,“親美”是第一位的,這也是馬英九採取“低調、零意外”(surprise-free)的對美外交原則下發展與美國的關係的根源。馬英九執政六年,三項對美工作指標,赴美免簽證待遇、TIFA(《台美貿易暨投資框架協議》)復談和部長級官員訪台,如今皆已達成,台美關係看似達到政府宣稱的斷交後最好。(19)
台灣學者認為,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政策使台灣獲益匪淺。美國增加亞洲區域的活動,台灣因此以戰略民主的地位獲得支持,獲得美國軍售,成為美國重要的安全與經濟夥伴,從中國大陸的政治對話壓力中獲得喘息、提升國際地位,並增加參加TPP的機會。(20)2014年4月2日,台灣“國防部副部長”夏立言在美國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舉辦的“美台安全關係”( U.S.-Taiwan Security Relations)研討會上指出,台灣願意在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實施中分擔重負(share burden),貢獻於亞太和平穩定。他呼籲美國繼續支持台灣,因為這既是“台灣關係法”下美國的“法律義務”,也是美國對具有共同價值觀和歷史關係的台灣承諾的“道德義務”。(21)台灣民進黨更是認為,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和日本的右傾化,會讓台灣的地位更加凸顯,大陸對台灣的影響則可以被抵消,台灣應該被整合成為美國亞太再平衡的一員。(22)
|